王婧 何园园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摘要】“三个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广阔。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党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亦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在新时代获得的理论形式。因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思政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三个世界”理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三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部分。讲好这部分内容,不应仅就当下谈价值,更要站在发展的角度挖掘“三个世界”理论的产生与价值,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既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重返国际社会的中国作为一支不与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的独立政治力量,强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1974年,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正式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基本点是: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划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
二、“三个世界”理论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对当时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客观现实的科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首先,“三个世界”理论是对国际旧秩序的超越。战后雅尔塔体系下,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立,局部战争不断,众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被严重损害。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发展而有意识地团结起来,第三世界开始崛起。“三个世界”理论透过现实矛盾表象,总结背后的本质为国际范围内争取经济利益的阶级斗争,通过分析第一世界霸权主义本质,加强分化瓦解和协作,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结成反霸统一战线前景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毛泽东突破了国际旧秩序的限制,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中国国际定位的准确认知。当时的中国意识到,在自己与美国、苏联进行对抗的过程中,包含着一种反帝反殖的努力,既然第三世界也在反帝反殖,正好就与中国的追求有了高度的共振性。因此,尽管有着诸多意识形态差异,中国与第三世界站在了同一世界中。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中国的所有外交活动,首先都是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迄今,中国外交的根基始终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斗争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最后,“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中国外交策略的重要启发。毛泽东一贯重视在革命斗争中争取中间力量。在“三个世界”理论中,毛泽东强调要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看作是反霸斗争中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这种对西方国家的重新评估,消除了中西发展关系的意识形态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外交视角由两大阶级、两大制度的对抗,转向区分“敌我友”三个层面:尽可能找到“我”与最大多数力量的共同点,以扩大“我”的范围(第三世界的反霸力量);尽可能缩小“敌”的范围(第一世界的霸权主义);并将与“我”有矛盾冲突、但与最危险的敌人存在可供“我”利用的矛盾的力量,划为“友”的范畴。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在统一
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代表了全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从历史发展脉络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在新时代获得的理论形式。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要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讲清两个理论的内在统一:
其一,一贯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立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一直是新中国的战略意志和外交传统,“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逻辑原点,就是反帝反霸反殖,维护主权独立、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2013年,习总书记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为中国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阐明了原则底线。2011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明确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二,一贯坚持和平共处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在同缅甸总理吴努谈话时指出,中国需要长期和平的环境,而中国不会只是空谈和平共处原则。中国所认为的和平共处是国家之间互助互利、和谐友好的平等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和平共处首先是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本国的问题由本国处理;其次是在一些可以沟通解决的问题上,愿意积极与对方商量;第三是希望国家在交往合作时没有间隙,面对怀疑或者不满意的地方,相互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维护友好互信的关系。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被国际社会广泛遵守,而且被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着重阐释了“主权平等”,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包含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和促进平等基础上的国家合作两个维度,彰显了大国担当,为建立持久安全的地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三,一贯展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在冷战背景下,如何超越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寻找解决世界问题的有效方案,“三个世界划分”给出了答案,为有效处理和解决当今国际社会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新启示。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合作,转变为以经济、安全、生态为主的合作。中国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继承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维护各国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对话,推进区域合作,妥善处理、管控分歧,增进理解、扩大共识。
总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在继承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且身体力行,把外交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放到广大第三世界一边。例如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频频出访众多发展中国家等。所有这些,正在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