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沈金珠
[导读]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因此,在小学这一阶段中开展法治教育对社会法治建设来讲也十分重要,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沈金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351100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因此,在小学这一阶段中开展法治教育对社会法治建设来讲也十分重要,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对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点出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然后具体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

        在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由此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纷纷就不同学段的法治教育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培养“德法兼修”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措施。但是在人文领域中,法学作为一门较为专业而深奥的学科,其内容比较繁复、晦涩,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将法治教育纳入小学道法课程是一件较有难度的事情,它极大地挑战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
        因此,本研究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促进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情境教学法指的是依据实际教学需要,创设相应教学环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场景,体现应有的情绪性和形象性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相应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教材,助推学生心理机能的发挥与发展,由此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这一教学法时,关键在于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情境教学法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凝练和体现,通过针对性加工,形成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如:可将绘画、诗歌、游戏、体操、音乐等融入其中,作为相应教学内容体现于形象具体的情境中,从而发挥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情况
        就课程本身来说,法学作为人文领域中较为专业而深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比较繁复、晦涩,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将法治教育纳入小学道法课程是一件较有难度的事情。它极大地挑战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
        就学生来说,小学生在学校可能存在上课迟到、不尊重师长、考试舞弊、违背交通法规、破坏环境等众多不良行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缺少法治意识。因此,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法治观念情况来看,小学阶段就开展法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从教师方面而言,现如今仍然有部分教师选择"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缺乏灵活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无法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此外,很多教师自身不具备扎实的法治基础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所以在日常教学时,对学生良好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一些基本的法治概念。但是,就教学现实来说,小学生对法治仍是懵懵懂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开发或者利用多元教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老师在教学时候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利用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获得生活体验,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收获情感共鸣。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情境,创设法治场景,培育小学生的法治观念。
        (一)活用信息技术,营造多元情境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与教学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成熟,老师可以通过教室内的电子设备或者多媒体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与枯燥的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数字化教育教学方式具有交互性、海量信息的特点,构建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和图片等融为一体,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来创设多元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道法教材中设计了《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内容,为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可事先向学生播放微视频《我是法律》,从而形成对教学的导引;然后将教材中“活动园”作为载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调查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使生活与法律紧密对接,促进学生更为具体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提高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增进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利用社会情境,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想要把教育变得生动鲜活,就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实际生活中找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将社会生活参与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中,便出现了“守规则要自觉”这一观点,教师可将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说明材料,以疫情期间“出门戴口罩”作为实践内容,深入、全面讨论这一公共规则。如:当出现新冠疫情时,如果周边的人有不戴口罩的,自己该如何处理?当劝他人戴口罩时受到辱骂,应当如何处置?教师通过这个疫情之中人人出门得遵守的规则,引导儿童思考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怎样权衡。教师让学生通过小小的口罩体悟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人类的强大与脆弱,由此培育法治理性,促其力所能及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
        如:《班级生活有规则》中,针对班级生活这一场景,设计了有关规则的相应活动,即“班级生活放大镜”。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回忆班级中生活中的有益之处和不利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改善规则,从而促进班级规则的改进与完善,更好的解决班级生活问题,并通过具体实践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相应规则观念,而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入“大家一起来约定”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则制定的过程,鼓励他们进行民主讨论,实现对规则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可知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需要达成共识才能通过,因此,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班级规则,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约定,即规则,达成自己及集体的目标。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班级生活规则的认知,不仅有利于实现观念的升华,还有利于形成对他们班级生活的指导。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感知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以及自觉遵守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担责的积极性,更加主动的尊重规则,形成对班级生活公共性的深刻感悟。
          (三)迎合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模拟法庭情境
        模拟法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明确案例中各角色及审判流程,然后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由他们开展模拟审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真实审判流程进行,并且在最后要做出最终判决。这种法律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模拟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中小学广泛引入这一模式。
        由《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可知,该大纲提倡各中小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情境模拟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依据,在课堂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法治案例,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的实施模拟法庭时,需要以相应法治教育目标为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这与专业的法律人才培养形成根本区别,主要是出于培养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的目的,促进他们成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在实际教学中,如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师可以精选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案例,聚焦公交车乘客刘某和司机冉某的争吵互殴行为,结合刑法等相关法律,剖析其中的违法表现、违法性质,以及给社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造成的巨大危害。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发言的说、辩,对学生法治思维能力进行提升。
        
结语
        所以,为了达到法治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利用情境的创设拉近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所学的法治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相结合,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经历与法治知识相联系,才能真正完成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静. 中小学模拟法庭模式的问题及改进——以“今天我来当法官”模拟法庭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15
[2]何颖. 让法治教育回归真义的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0-09-15 [3]孙彩平. 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前提性问题[J].《中国德育》2020-05-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