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娟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学
走上小学科学的讲台已经有22个年头了。每每站在校园的中央,想想曾与我有过师生缘的孩子们都深深感慨于脚底这“不一般的营盘”。最多的感触是欣慰──一批批“流水的小兵们”在他们童年最美的年华里通过科学课堂初步感知了“科学”是怎么回事、认识了科学的“雏形”、积累了“科学”的素养、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作为一名专职科学的从教者,每一份“初识”都让我期待,每一个 “初始”都代表“掌舵人”的心中愿景,因此我都倍加珍惜。酝酿、拿捏好学期初的一个个“第一次”,也成了我最情愿接受的“命题”。
一、设计好学期第一次科学课,凸显“科学之问”
学期伊始,对于许久没有接触到科学课的孩子,他们对科学的“感知”会有些许的“退化”“迟钝”与“后置”。此时,他们跟前的科学老师应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手中“科学的钥匙”传递给学生。以此来继续点燃孩子们心中早有的科学热情,共同开始又一学期的科学瞭望。
我今年任教的是三年级。开学第1课是“水”单元的《水到哪里去了》。站立好后,我从讲台边取出一块干抹布,倒上我之前准备好的清水,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超大的“?”号,马上保持缄默。
水写的“夸张型”问号配上老师的闭口不开,就成了老师精心设计的“科学之局”。教师继而只做一个动作──看!专注地看黑板上巨大的“?”。此刻,学生就会在这个思维场里启动自己的头脑旋风,人人也都跟着看──看现象、记变化、思原理。
“水到哪里去了?”,这是这堂课的第一问,也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立牌,“水的形态”“类似现象”等科学主题都会从孩子脑中牵带出来,形成他们在这个知识点最初始的“介入体系”。而这次开课之所以从巨大的“?”开始,除了与本课的“水到哪里去了”内容十分契合,也同时想凸显小学科学的本质──这是科学之问!
“当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湿湿的问号后,我发现下面小圆点与问号背后的水先消失。然后,其他部分的水慢慢看不见。一直看下来,感觉有的地方像是海边的水在退潮一样,后来,整个问号都从黑板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个问号的轮廓。”
以上是一位孩子的记录,还有许多孩子有十分出色的描述,这也是第一次科学课我想要的。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就是一回回带领孩子们海边拾贝。学期初的第一次科学课,我希望他们拾得的贝壳尤其闪耀,我希望他们的神情无比欢喜!
二、把脉好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追寻“科学之真”
“科学”与“实验”两词,让人听后产生本能性的关联!“科学实验”对于 “小学学段中期”的孩子具有十分大的吸引力,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魔力”。一方面,他们期待科学课能经常进实验室上课;另一方面,他的纪律约束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久观察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需要格外关注与不懈引导。
因而在学期初第一堂实验课里,我从去的路上“班级队伍靠右行”到进实验室后“成员安静落座”等常规都密切关注。整个实验室安静下来后,所有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此刻,我不言语,只抬起手臂庄重指向实验室前方8个字“仔细观察,规范操作”。学生明白了,纷纷点头。接下来,我绕着实验室的四周慢慢挪步,走到“钱学森”“张衡”“李四光”这些实验室科学家张贴画的下方,我一一引导学生去看他们的图片,去读他们的简介,去说这些科学家更多的故事。
最后,我跟孩子们说到未来我们将有很多时间在此度过,你长大后很可能不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但科学家的精神会永远感召着我们。希望所有的同学把握实验室阵地,通过每节实验课将自己引到更深邃的思维境地,期待同学们日后带上更理性的科学思维去学习、去生活、去开创……
一段话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一个角度证明,实验室对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意义非凡,他们会重视,他们更会逐步提升!学期初,实验室里这样的“开端”,是希望每位孩子都成为“眼中有光”的探究者!
三、引导好学期第一次室外观察课,体会“科学之本”
三年级的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当活跃的科学课遇上室外科学大课堂时,他们的状态可想而知。是的,科学课可以玩,但应该有方向、有目标的带着“科学味”地去玩。这是我向学生提出的一个方向与思路,蠢蠢欲动的班级学生表示赞同。“亲爱的孩子们,别的平行班同学是在室内上《水到哪里去了》,但是我计划从我们班开始试点,看哪些孩子适合引导走入更广阔的科学大课堂。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有了这个目标指引后,同学们都愿这样的光环戴到自己头上。一到室外,全班14个小组立即以组为单位,从阳光下光影分界线边上一字排开,他们都已进入火箭的“等待指令”状态。我则将密封的试管小瓶发到他们手上,各小组成员规范倒出一小瓶水在阳光下,观察这一小滩水的变化。许多同学有了发现后,他们马上就在科学记录中进行表达。记录里,有的以文字来描述,有的通过图画来阐述,有的图文并茂来呈现,让观看者一目了然。清晰的记录里是他们团队对观察活动的不懈坚持,对此我一一加以肯定与激励,以此激发更多同学持续关注的热情。
同时,近六十人的大班课程中,可以想象会有几位同学中途开小差,甚至影响他人。对这些我继续有心发出感慨:“陈老师也感觉到今天温度偏高,一直关注眼前一小方区域对于部分同学有困难。但同时老师十分欣喜地发现那么多同学像科学家一样,冒着近30度的高温,克服炎热干燥的困难,用心观察这类‘变化不大’的变化,不放过‘蛛丝马迹’,确实是难能可贵。你脸上的汗珠表明了你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我喜欢你们的样子!”
一个个策略下来,同学们在室外的科学课堂里很有发现、很有兴致、很有目标、很有收获。走出教室门的室外科学课,全体同学依然是“有神不散”!
四、策划好学期第一次分组实验,探求“科学之实”
分组实验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这种类型的实验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的发展。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年龄特征的原因,我们设计的分组实验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中段学生的分组实验除了大手笔引导学生明晰实验的具体步骤、方法技巧、注意事项,还不可忽视各组同学的课堂状态与实验技能。因而,精心策划好第一次分组实验成了学期初我的原始动力和真实目标。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而类似的教学内容曾出现在教育科学出版社老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同一主题内容学生学习的年段提前了一年,说明对现在孩子的要求有了更高的定位。
作为小学科学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首先“搜肠刮肚”地把我历年来任教四年级学生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分组实验的操作实况与课后小结收集出来。有了这份学生分组实验里的“得失录”,我心中的谱子就又熟悉地弹奏起来。我明白“忌操作前没目标”“忌操作时不规范”“忌操作后持续纷乱”,这“三忌”是“铁律”,我也计划在第一次分组实验中明确避开,并明朗实施。
科学课是科学素养有效渗透的课程,但依然不能忽视他们的人文素养,理性的科学课可以考虑从有温度的小故事开始,这堂实验课的开课就有如下一段:
亲爱的同学们,此刻你们端坐在实验室里远观着仪器车上的实验材料,老师能想象得出你们内心的期盼。但是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期待我身旁的14份分组实验材料,每一份都被一群有目标的“小科学迷们”规范操作、认真观察,最终实现实验目标,你们能认同我的这份心愿吗?(全体同学点头)
陈老师给大家讲一些小故事吧,看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启发!我教过很多届学生上过这堂课,他们里面的优秀实验小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