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萍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通过将面塑艺术引入美术课堂,通过对面塑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面塑艺术与同类雕塑艺术的比较,结合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让学生爱上面塑艺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面塑艺术在当下依然是可以换发活力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面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市、区级教育局推行的理念,为面塑教学内容走进课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面塑课堂的教学生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深厚的艺术土壤出发,引导学生兴趣,探究文化渊源,激发创作激情,逐步树立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再结合闽南地域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表现题材,在认同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文化认同,审美标准,创作心态,表现方式等基本素养。作为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的美术老师,在面塑课堂上,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制作面人儿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眼前这些憨态可掬制作精巧的小东西,逐步在情感上爱上面塑,行动上关注面塑,将学生引入中国传统艺术的大门,领略传统艺术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一、兴趣引领 ,妙处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对面塑有学习欲望,带领学生观察欣赏必不可少。学校组织了 “R+TIP研学课程”,将器度工作室的面塑技艺大师请进了课堂,零距离欣赏捏、刻、塑等技法:大师亲手制作拍胸舞面塑人物,从眉眼之间的传神、肢体动作的处理,一个个小面团在大师手上上下翻飞,一会儿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学生们无不惊叹兴奋。
除了课堂上的现场展示之外,面塑技艺大师也跟同学们讲述了中国传统面塑手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没落的趋势。早期面塑手工艺人,走街串巷,每每走到街角角落,总是被小孩子们团团围住,大人们也会驻足观看,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在现代媒体的普及,工业制造的普及,物质生活极大充溢,玩具变的廉价而丰富,传统手工艺人遭受了很大的冲击,生活变的日益艰难,很多手工艺人需要面对放弃手艺艰难转型的困局。面塑手工艺人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问题,眼下后继无人的的困境,让老艺人感慨万千,传承几百年的面塑手艺,难道就要在我们手上失传了吗?老艺人抛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学生们听后,表情严肃陷入深思。
工业社会的发展的结果就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消亡吗?或者说,当下面塑艺术有哪些优秀的方面可以被继承和发扬,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呢?从这个问题出发,我提议首先学生利用现代的资源,对面塑艺术的发展脉络,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从而提炼出面塑艺术中的精华是可以传承的。学生们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纷纷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的借助于网络资源,有的去图书馆翻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的了解到,面塑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是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的,创作题材来源于象征美好生活祝愿的神话故事传说和古典文学名著,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追求生活趣味的体现,是一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面塑手工艺的艺术特点,再将学生实际带入博物馆、民俗馆,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先人的面塑技艺。他们发现和北方的面塑相比,南方面塑手工艺作品更加注重细节的雕琢,更显精巧、秀雅。而北方的面塑手工艺作品造型大胆粗狂,寥寥数笔就生动传神的捏塑出人物的神韵和特点。这些面塑艺术作品令学生开阔眼界,打开思路,让他们意识到面塑手工艺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当下同样可以换发新的生机。以此为出发点,又让学生着重探究了闽南地区的面塑手工艺作品,了解到闽南地区的面塑既具有南方面塑的秀雅、精美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特色,例如,在素材方面,根据本地域的文化,选取妈祖神像、表现祭海仪式的送王船等活动为题材创作的面塑作品。在探究方式上,既要纵向以时间脉络探究面塑的艺术内涵,又要在横向上与同一类别的艺术形式进行比对研究。
结合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我们组织了“A+TIP”面塑研学活动。
“A+TIP”,即“艺术+主题式跨学科实践探究”,以“用艺术表现、实践、创造生活(Art+)”的理念为出发点,融合了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理念,构建了以主题(Theme)、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实践(Practice)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拓展项目学习实践活动——“A+TIP”项目研究活动体系。
以这个体系为指导,结合各个艺术形式与面塑艺术之间的交叉联系。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研究了石雕、木雕与面塑,在创作素材、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面塑艺术的深刻了解,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认识到在创作方式的灵巧性、素材的通俗性和创作周期的实效性是其他雕塑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容易上手、表现灵活的面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信心,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变为作品,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加深了他们对面塑的理解,又体会到中国面塑艺术的博大精深,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感受到了面塑艺术的独特与魅力,在欣赏、动手制作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美,并在心中洒下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
二、融入课程,深化成果
在学校教育中,应当让学生通过深入接触爱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在闽南传统非遗项目中选择了“妆糕人”(面塑)作为学习项目。“妆糕人”源于中原地区的“捏面人”,都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传统民间传统艺术。
通过上述课程以及活动的探索,面塑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达到了预期效果,想要惠及学校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面塑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面塑艺术的魅力,爱上面塑艺术,就需要把面塑与美术课程相融合,编写针对面塑艺术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发现有很多的教材里的课程可以与面塑融合,比如人教版版美术教材第十一册第13 课《古建筑的保护》,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结合面塑,把本课内容做校本化处理,于是我们编写出了《古厝问俗》为题目的课程,本课程融入了地域文化,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加了阅读启思、实地采风、动手实践等将面塑不同技法在制作题材中进行运用,并在学习中表达了思想与情感。
三、联系生活,增添情趣
课程的深度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浸润,将闽南文化元素融入到泥塑活动中我们开发了《惠安女》、《拍胸舞》、《滴水兽》、《闽南古厝》、《风狮爷》、《鼓浪屿》、《送王船》等系列主题课程。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制作大型作品,平时生活中的小玩意儿也是学生乐于练手和制作的。以白鹭徽章为例,为厦门设计一枚代表友谊城市的徽章,学生们纷纷选择白鹭作为表现对象,先设计设计款式,画出草图,学生根据白鹭飞翔或站立的姿态,根据自己喜爱的把它们设计成更符合他们眼光的形象;然后选择三角梅作为装饰、做底盘,再细节刻画; 最后统一配上徽章的托盘,利用胶枪粘制。把面塑做成胸针、摆件、主题装置等文创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能让古老的面塑艺术获得新的力量,焕发新的生命。
结语:
美育传心,别开生“面”。本文论述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手工艺面塑艺术,引入课堂,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了面塑艺术的魅力,认识到面塑是一种灵活的的艺术表现工具,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行创作,结合系列的通过动手做面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爱上了中国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客观上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下美术课堂如何挖掘传统美术资源,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朱琳.《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广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