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普 张清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摘要: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日益增加与增速相对缓慢的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矛盾主要聚焦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缺陷,其对工作职位的要求过于理想:一方面要求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求压力小、晋升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推动社会充分就业,也可以探讨劳动教育如何开展,使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有更多的收获。本文试图从劳动教育内容这一角度分析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一、引言
在十四五规划中,劳动教育立足于一个全新的高度,规划明确指出全国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了要通过劳动教育来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此后不久,教育部于7月15日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学段要求特别强调:“要使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二、文献综述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方面
学者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学者凌文辁等则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之重视程度的反映[[[]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03):342-348.]]。学者金盛华综合先前研究者的观点和职业价值观的实质,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05):650-657.]]。高频率被引用文献中对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说明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重要影响程度,但不同之处在于宁维卫还加入了职业优势、意义;凌文辁侧重于说明职业价值观是对人生需要的重视,金盛华则强调其反映在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中。
(二)劳动教育方面
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有名词,它一直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部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足。直到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重要论述,劳动教育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者曲霞通过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辨析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方法,并创新性的提出了“五大目标体系”、“三大任务体系”等。而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副教授则从劳动教育应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性”结合,说明劳动教育内容上是要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的分类
虽然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学术上针对“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界定。
(一)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提出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人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他认为从教育的内容方面分析,劳动教育可以看作"关于劳动的教育",既包括培养正确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也包括培育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承担着独特的教育任务[[[]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9.]]。此外,在今年7月,教育部发放的《纲要》中也提到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一方面劳动观念和态度会影响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劳动习惯和技能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按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徐长发.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5-05-06(007).
]]。这种观点是按照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实施场所对劳动教育进行划分。由此得出劳动教育基本上无处不在。虽然学校劳动教育会随着学业的完成而终结,但其核心思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和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一起,贯穿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劳动法规教育的有无
其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孙晋超,他认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法规教育[[[]孙晋超.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与前两位专家不同的是,这种观点着重强调了劳动教育对现实的考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最终会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劳动,因此劳动法规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站在漫长历史发展的观景台上,不管国家的兴衰、邦族的起落,还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劳动在这一规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使用工具的变化来看,例如: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演变,劳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分析,是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认识劳动人民的重要性,才能知道历史的发展走向,才能对劳动有着本质的把握和实践。
四、劳动教育内容的辨析
通过对上述四种结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出每一种观点所体现的内在逻辑考量:第一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强调劳动教育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统一。这是因为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劳动观念、情感、价值观对学生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深厚的劳动情怀。这些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种观点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间接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第三种观点则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强调劳动法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参与劳动是人民的义务,也是必然。因此劳动教育就会与劳动法有所关联。虽然《劳动法》早在1994年就已经颁布执行,2012年又颁布了《劳动保护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法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对劳动者的保护落实也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法普及教育,通过普及教育,能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种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最疯狂的年代,资本家对劳动价值嗤之以鼻,认为工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只不过是会说话的机器。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对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对劳动教育内容等相关概念做出具体的阐述。
五、总结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来源于劳动人民: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及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等,这些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日常的劳动实践中进行提炼总结的成果。中华文明的本质就是劳动文明,就是劳动造就的文明。同时,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经。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人在社会中要想实现个人价值、职业理想,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实现。而思想决定行为,树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肯定劳动的光荣性与积极性,从思想高度上杜绝不劳而获、少劳多得。从而形成吃苦耐劳、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劳动情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而不是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去鄙视劳动、轻视劳动所具有的价值。所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劳动教育对职业价值的影响,可以得出劳动教育之目的在于让广大青年在思想上树立劳动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和世界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