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李俊利
[导读]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德育是最重要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俊利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德育是最重要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根基。不管是小学、初中的素质教育,甚至是高中、大学的高等教育,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教书重在育人。尤其是小学的德育教育,更是为学生的一生打造坚实基础的启蒙教育。听着他们天使般的声音,看着他们稚嫩的笑脸,为人师表的我们感受到了肩上无比艰巨的责任。
        如何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事,似乎只有语文课、品德课可以时时育人,事事育人,而其他学科呢?特别是科学这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要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显然是有一定困难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面提到,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在科学课堂中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达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品德得以培养、情感得以熏陶、素质得以提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让学生保持对周围事物探究与发现的欲望。
        科学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自三年级起,学校开设了科学这门课程,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学这个有趣的学科,他们对于这门课抱有极大的热情,怀揣着极大地期待。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对于学生这种求知的心里,我应该做的,是保持并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每次接到新的班级,我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将会让孩子们去收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并且我会适当地给孩子们补充一些科学家的轶事。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并不神秘。在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进行让纸鹦鹉站在自己手指上的探究活动,孩子们“真刀真枪”地体会了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当一只只纸鹦鹉站在他们手指上的时候,他们兴奋、欣喜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他们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我们也能做一名小科学家的。带着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我会陪学生们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在美丽的秋色中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一角与孩子们一块去捉蚂蚁,找蜗牛,带到教室用放大镜去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我会带孩子们去我们的几个科学实验室,去科技走廊看看各种动植物的标本。凡此种种,这样一来,梦想的火花被点燃,在全年级学生中间形成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和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
        我们知道,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谁都不可以去扼杀它。但是,由于孩子年龄的限制,往往在探索未知事物的同时,会做出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事。更严重的话,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无可能。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好奇心变成为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动力,为他们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小动物,例如蜗牛,蚂蚁等。在教学前我及时引导孩子们善待他们,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我会问孩子们:“你在寻找小动物时,要怎样做才不会伤害到它们呢?”学生能够想到很多保护它们的方法呢!比如给它们吃的、建个家、观察时不要打扰它、观察后放它们“回家”等等。

同学们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一听说要观察蚂蚁,就四处寻找蚂蚁。我发现还有个别小朋友会用笔狠狠的捅蚂蚁来看看它有什么反应;还有学生用手掐断蚯蚓来看看它是不是还能活着;将蜗牛放水中来看看它是不是真的离不开水等等一些不当行为。当然这些都是出于好奇心和无知,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还需继续引导。由此看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引起孩子们的重视,需要不断地提醒才可以养成他们爱护动物和环境的习惯。
        又如四年级学生有养蚕的活动,我建议孩子在网上购买了蚕卵,在这期间我不断的鼓励孩子们。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养蚕的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一起交流与分享。这种情感的体验不是普通的说教能够达到的。而是让他们在养蚕的过程中体验生命成长的不易,生命周期的短暂,从而更加珍视这一个个普通的生命。
三、在探究活动中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学是以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养成严谨、规范操作的科学态度。这是我们科学教学所承载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总是想办法以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带领孩子们展开丰富活动,充分利用科学教学活动中观察实验,小制作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不同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不同的活动要求。比如在长期观察活动中,我会要求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最后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中养成他们严谨的思维。当出现失误或者误差的时候,我会给予意见并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实验误差在科学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要忘了误差的影响。这样他们在探究科学奥秘的同时也能获得快乐,更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小组实验《简单电路》中,有一组说按照同学们的方法不能点亮小灯泡,我便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他们的实验演示。演示完成后,同学们都认为他们连接方法没有问题,但还是不能点亮小灯泡。我首先肯定了该小组的做法,同时让孩子们找出原因,学生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更换实验材料,最后才发现是电池没电了,当他们更换电池之后,将实验重新做了一遍,他们成功了。每个孩子都叫嚷着“亮了!亮了!”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懂得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进行科学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了,这些经验也许是自己发现的,也许是家长交给他们的,也许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会有一些错误或者不实的观念混入其中。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这种错误观念往往在孩子心中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想要更正学生的这些错误前概念往往比教授他们新的课程要困难得多。这种时候,我便让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或者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去验证说法的对错。例如,人们通常说冬虫夏草是夏天变成草,冬天变成虫。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学生通过上网调查便了解了冬虫夏草的真面目。
        总的来说,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根据情况,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让德育教育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学生基础教学的小学课程,更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同时体会生命奥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和培养。
        好的习惯、价值观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要时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兢兢业业,钻研不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我们要清楚科学课的主要任务,不要主次颠倒,科学课还是主要以学习科学知识为基本,德育教育只是加以渗透,自然地将其融入到科学学习中,特别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把科学课变成德育课,从而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