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玥妍
河口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300
摘要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原作品的介绍,概括了第十七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中译英的翻译技巧。第三部分对整个翻译的过程作了总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指出了自己不足。第四部分是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要内容;翻译问题分析及研究;总结
1.《看见》第十七章主要内容
《看见》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是书中给译者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无能的力量》讲述的是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当一名志愿者。卢安克最大的理想是追求自由。他刚来到中国的时候,选择在一所中学里教英语,但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不满意他的教学方式,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卢安克不得不离开这所中学。2001年开始,他在河池市下属的东兰县板烈村小学支教。他把这些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他说“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把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隔墙在我和学生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这些孩子当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归属感,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将会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失控的因素。这些都是卢安克所看到的一些社会问题。柴静说:“一旦了解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卢安克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让很多人明白了“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卢安克“无能的力量”其实是最有力的。
2.翻译问题分析及研究
2.1 字对字翻译
原文: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初译:These thinking are covered under the unawareness. The unawareness is so deep that we always cannot see others and ourselves.
修改译文:Because our unawareness, we have these thinking, which is so deep that we always cannot see others and ourselves.
分析:初译中“These thinking are covered under the unawareness”只是对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了翻译,“埋在无意识之下”译为“covered under the unawareness”是最明显的中式英语,这样翻译让原文的色彩毫无保留。
总结:解决翻译中字对字的问题,应该采用的翻译技巧是意译。在中译英过程中,有些中文句子比较难理解,如果字对字对其进行翻译,那么只会造成读者对原文内容的曲解而且也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所以,当译文直译出来不能够表达原文的含义时,应该采用意译。
2.2 词性滥用
原文:卢安克蹲着给他打伞
初译:Eckart Loewe squatted beside him and umbrella him.
修改译文:Eckart Loewe squatted beside him and held an umbrella for him.
分析:“打伞”这个词,初译中,译者只用了“Umbrella”一个词来翻译,但是事实上,“Umbrella”这个词并没有动词用法,它只是一个名词。
所以,修改译文用了动词“held”。
总结:词性滥用会导致语句不通顺,不连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中英词汇对比。中文的一些词不能直接用相应的英文翻译出来,要弄清楚词性,再运用到译文中去。
2.3 句子结构混乱
原文:看过了无数遍,还是嘻嘻哈哈又看一遍,遇到同学再看一遍
初译:They watched many times. This time, they still happily watched again, when they met their classmates, they still watched again.
修改译文:They have watched many times. When they met their classmates, they would happily watch it again.
分析:很明显,初译的句子看起来很复杂,冗长,不够简洁,不够通俗易懂,一直在重复“they still watched again”。但是修改后的译文,句子结构变得非常清晰,也比较符合逻辑。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中英句法对比。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要注意区分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和从句里的中心语,按照英文的句法的结构来组织句子,这样译文才能够既简洁又清晰。
2.4 时态问题
例证:原文:他让我们拍烈日下刚收割完的稻子。
初译:He asked us to shoot the rice that after harvesting under the burning sun
修改译文:He asked us to shoot the rice that had been harvested under the burning sun
分析:初译的句子中,主句“asked”用的是一般过去时,但是从句部分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不能准确表达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因此,要把从句部分修改为过去完成时,才能够突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
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中文句子的时间顺序不明显,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分析原文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确定时态,并用相应的动词形式来表达。
2.5 用词不当
原文:我采访的孩子中,有一个扮演电视剧主角容承
初译:I interviewed a child who played the protagonist RongCheng in the TV series.
修改译文:I interviewed a child who played the hero RongCheng in the TV series.
分析:“电视剧主角”,译者在初译中用的词语是“Protagonist”,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主角,但是它主要用于戏剧类的主角,而不是电视剧。所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词语的英文注释,联系上下文,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来表达。
总结:解决用词不当的问题,最关键的技巧就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虽然能够与中文的字面意思对应,但是用法却大相径庭。因此,只有反复斟酌用词,才能与原文色彩保持一致。
3.总结
总之,通过这次翻译项目的实践,译者认识到了自己许多方面的不足,也得到了很多启示。首先,译者的语法知识有所欠缺,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法知识,否则,翻译出来的句子是不通顺,不合逻辑的。其次,译者对翻译技巧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因此,以后要多加练习翻译,仅仅知道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次,翻译之前,要认真阅读翻译材料,做到真正的理解材料,这样翻译起来才能够传达原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覃先美,李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2.陈宏薇,李亚丹.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