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景枚
深圳市平冈中学 广东深圳 518116
摘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中简称“新课标”)所包含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中,“文学阅读与写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主流。通过对赋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又能了解押韵知识和骈偶形式,还能知道如何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情志。
关键词:群文阅读;赋;写作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与提升写作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范本,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
中国古代的五大文学主流是赋、诗歌、词、曲、小说。其中赋以体物写志为手段,通过体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这对高中生写好记叙文有很大的帮助。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阅读与积累。结合高考必背篇目《赤壁赋》和《阿房宫赋》引出对《后赤壁赋》、《秋声赋》、《洛神赋》的学习。这五篇文章都是名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语言非常优美,比起其它文言,它们的难度不算太大,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和模仿写作。
(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为写赋提供语言储备。
这五篇都是文言文,学生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先熟读这五篇文章,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文后注释翻译这5篇文章,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达到记忆特殊的句式和实词的目的,也为后面书写赋提供语言储备。
(二)感受赋的骈偶句式,为写赋提供句型模板。
赋以骈偶句为主,夹杂散句,以四、六言为主,也有三、七言等,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整句四、六言为主,夹杂十言,而四、六言往往是两两对举,这种两两对举的句式就是骈偶句。除了骈偶句外,赋还要求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押韵,也可以每句最后一字都押韵。学生知道骈偶句和押韵后,就能够为后面写赋提供句型模板,知道赋的语言特点之一一定有两两对举的句子和押韵,否则就不能成为赋。
(三)知道赋的描写内容,为写赋提供内容范本。
这五篇赋,描写的内容都不一样。《赤壁赋》既有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也有对曹操赤壁之战是军队阵容的描写以及作者对这一场景所发表的感慨;《后赤壁赋》写景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写作者攀登赤壁的过程和作者的心情;《阿房宫赋》是从不同角度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富丽堂皇,目的是要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秋声赋》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给学生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洛神赋》从服饰、外貌、体态、情态等方面描绘了一个洛神美女及作者对洛神美女的向往之情。这些描绘的内容,直接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内容范本,也告诉学生,凡物皆可入赋。
(四)积累赋的优美的语言,为写赋增添文采。
对这五篇文章有了全面的感知后,学生诵读可以借鉴模仿并且语言优美的段落,如《洛神赋》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这一段是非常精彩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有些成语到现在都还在被人用来形容他人的外貌,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学生如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章顿时增色,而且此段描写人物的时候,描写的顺序也是学生要学习,如此描写,人物的整体轮廓就勾勒出来了。学生背诵下来,只要有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都可以引用。还有《秋声赋》中的段落,如“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此段描写秋声绘形绘色。本来声音最难描摹,但在《秋声赋》中,我们却能从各个角度感受到秋的凄冷。作者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摹秋声,具体可感。学生背诵这段,以后遇到写秋的题目就可以引用这些话语,这样的文章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如果学生能做到每篇一积累,一定能够让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
二、阅读与仿写。
有了知识的储备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知识巩固。仿写是对知识巩固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运用对联的形式,描写窗外的任一景物,这就把学生对骈偶句的感知运用到熟悉的对联上来,更容易把握这种两两对举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四言、六言写四句话描写同桌和学校,要求押韵。以此类推,逐步增加句子,直到学生运用熟练为止。
三、阅读与成篇。学习了五篇文章后,我们不只是为了背诵积累,还要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去。除了仿写让学生巩固赋的特征外,笔者还让学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赋,内容不限,但要言之有物,符合赋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特点。现把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冬日赋
高二18班 艾丽娜
四季之末,冬雪之际。北风疾呼,大雪之日。云覆天日,雪压千里。天冷气滞,落雪如砺。桥下水冻结,陌上人行绝。万花敛容,隐却桃李之芳。百叶齐落,褪去苍翠之容。
北风愈寒,鸟躲兽藏。水滴成冰,湖冻泉凝。屋檐之上,矮墙之下,皆为冰凌之柱。火炉甚旺,年长者穿针缝衣,年幼者捧书诵诗。携一壶好酒,邀三两旧交。驾轻舟,至白亭,望苍茫之景,品冬雪之境。
日出淌霜泪,田野着素衣。低柳挂银花,残荷托白珠。大雪纷飞,梨花覆舍,柳絮漫湖。冬雪尽飘,千峰凝为蜡,万湖冻成路。古亭添肃穆,钟声越寒暮。庭院风扫叶,檐下雪入户。梅在雪中白,菊在风中滞。孤灯伴寒雪,淡月照白璧。
冬,四时之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物尽消色,白茫一片。大地藏物语,丰雪兆丰年。枯树似无力,恰是蓄发时。若无冬之肃杀,何来春之生机?
劝赋
高二17班 李楠
腊月已逝,大地冬景渐消;三月既至,枝头春意争闹;值此佳景,散步城郊,驻目枝梢。同母共游花间,与父再叙芳园。
父感其景,谓吾曰:“桃花初开,群芳争艳。会艳艳之芳林,议古今之趣宴。时如飞箭,境已变迁。吾少时,尝三更晨读,一更入眠。当是时,吾年尚不及汝,而吾所历非汝之所知也。行年七岁,吾父见背,吾母弃家,吾为吾祖所养,至于成立。鸡鸣即理荒秽,带月乃荷锄归,无时读书,无暇赏景。始觉辛苦,今日思之,仿佛昨日。沧海桑田,恰如白驹过隙;年华易老,思之徒增伤悲。若使一生四分,年少恰如春时。汝正春时,当历几番风雨;至汝冬时,方得缕缕梅香。”
吾闻此言,怅然若失,心随事迁,神思邈远,答曰:“春景即逝,何须在意?岁岁今朝,年年今日。汝正处夏时,吾尝闻,生如夏花之绚烂,故,汝正处绚烂之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汝应仿苏洵,一搏再博,效其老而功成,留名青史。古有孟德,老骥伏枥;亦有东坡,不吟黄鸡。一日复一日更,一季有一季声。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汝当与吾共勉。”
父与母笑之,忽觉,乡野含绿,如晨光熹微;晌午白日,如桃花缤纷。
夜猫声赋
高二18班 陈圳楷
余卧床而寐,窗前无月,夜黑风高。忽有猫声起,连绵不断,久而不止。余惊起,思曰:怪哉!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凄哀婉转,哭号悲凉。飘飘乎不知其所止,杳杳乎难觅之所终。如魍魉之低语,似小鬼之呻吟。指千魂之归途,领百鬼之夜行。携孤魂之哀怨,夹群魔之微息。森罗听之訇然开,凌霄闻之天门闭。何为其然也?
余坐而思,曰:此弃猫也。使其吃喝不愁,冷暖无忧,安能成此声乎?使其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漂泊四方无定,又安能有此声乎?夫其锦衣玉食,人见人爱,而今弃之,饥寒交迫,晦朔之间而天地骤变,故成此声也。世事无常,成命在天。人尚有悲欢离合,而况猫乎!以猫之见,夫宠之,爱之,饲之,喂之,抚之,亲之,一日之间忽弃之而去,猫安能解乎?其可为者,不过哀鸣不断耳。
少顷,一车马声至。又闻车马骤停之声,猫声遂止。余惊而起,开窗而视之。伸手不见五指,又安可见猫哉?遂复回床而寐,直至天明。
学生的习作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展示。虽然他们写的赋还不够成熟,但也能够按照赋的特点成文,实在难能可贵。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赋这种文体已经被学生掌握,或许这就是“新课标”想达到的目标吧。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对群文阅读与写作所做的一些尝试,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还不那么深厚,还未能写更长的赋文,但我们会继续做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