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者”加缪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徐芷菏
[导读] 阿尔贝·加缪作为法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其对于“荒诞”,“反抗”的思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徐芷菏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358
        摘 要 阿尔贝·加缪作为法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其对于“荒诞”,“反抗”的思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本文采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了加缪生涯背后“反抗者”人格产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从心理动力学、弗兰克意义心理学与恐惧管理理论等视角揭示“反抗者”人格的深层心理机制,发现加缪早年艰辛生活作为原型情境为其一生的“反抗”提供了补偿性的能量,而其对个人意义上下求索的追寻则是其相信世界毫无意义,却仍然反抗不息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加缪,荒诞,存在主义,反抗者
1引言
        阿尔贝·加缪,1913年11月7日生于孟多维(法属阿尔及利亚),加缪尚不满1岁时,其父死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其母遂携加缪于外婆家所在的贫民区重新开启了贫困的生活(格勒动埃, 1997)。加缪短短47年的生涯主要活动于20世纪上半叶的法兰西,其学有所成后流连于剧院,报社,咖啡厅与众多思想家汇聚的沙龙,其主要成就有:作为文学家,他44岁获得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是诺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作为哲学家,他开创了荒诞哲学的流派,超越普遍虚无主义进一步重塑了生而为人的价值;作为社会运动家,他创建了《战斗报》,以此为根据地英勇地反抗着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侵略,并在随后的一生里从不停歇地为正义事业奔走呼告。加缪是小说家、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这些身份全部都属于他,却又似乎缺乏某一主线才能构成完整的加缪。
        就研究层次,以往对加缪哲学思想及其“反抗”生涯表现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了文学以及哲学的宏观层次,未曾有研究者针对加缪成长的时代、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等因素进行心理学层面的解释。可以说前人对于加缪行为背后“反抗者”人格的分析仅停留在描述阶段,缺乏对加缪“反抗者”人格形成原因,以及“反抗者”在加缪生涯中起何作用的解释。
        由此,本研究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对加缪“反抗者”人格进行探索。加缪是近代哲学体系中唯一从生活中发现哲学思想,又用实际的行动指引着实践,从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穷小子到伟大的思想家与诺奖获得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加缪“反抗者”的人格?这一人格产生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深层次心理机制?带着这一悬疑性问题,本研究从①加缪“反抗者”人格表现、②“反抗者”人格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挖掘这一人格背后深层心理机制的③不同心理学理论分析来揭示加缪生涯背后的心理原因。
2 加缪“反抗者”人格表现
2.1 思想层面
        加缪“反抗者”的人格特质首先在其哲学思想中有充分的体现。于《反抗者》这本书,加缪清晰地写到:“人是他自身的目的,而且是惟一的目的。假如他想成为什么,也是在人生中进行”。这句话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人作为自身的目的代表了世界本身并不具有目的,即生活本身是荒诞的;其二是人是自身唯一的目的,即在接受世界的荒谬,不相信所谓的一切意义后,一个人要不断地追寻与创造自身的价值以此对生活本身的荒诞展开奋勇的反抗,他在与友人的信中写道:“不是说反抗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反抗我们能直面荒诞” (洛特曼, 2018)。我们可以看到加缪哲学的底色“荒诞”仍然是虚无的,但与虚无主义不同,加缪从“荒诞”中所推出的结论为人性的存在价值。 “荒诞”的反抗即是对“荒诞”的正视与坚持,即首先在“荒诞”中存活下来,在加缪看来,这一行为与选择本身即因对形而上重负的勇于承担而即赋予了生命以一种坚持的意义,表明了生命的“重”,突显了人性的崇高。
2.2 生涯行为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加缪“反抗者”人格在生涯行为中的体现在于加缪在人生各个阶段均投以极大的热情对正义事业进行追求,具体如表1所示。即便是在其不幸出车祸离世前的一段时间,其仍然在为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矛盾努力协调解决。可以说加缪将其“反抗”的哲学思想深深地践行在了自己一生的每时每刻中,其永远不会停下,践行在了一项又一项正义事业的追求上,以此在谋求所有人最大幸福的过程中达成自身的价值,对人生本身的“荒诞感”进行反抗。
        表1 加缪反抗者人格的典型表现

3  不同心理学理论分析
3.1 心理动力学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加缪存在对早期童年贫穷困难生活的明显创伤性经验,这种经验被压抑在加缪的潜意识中,为其日后所有“反抗”思想以及“反抗”行为的产生提供了能量,即出于补偿作用,这种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创伤使得加缪会更多地追求个人的意义,体现个人价值,反抗无意义感的出现以进行自我防御,抚平由创伤经验诱发的焦虑。在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甚至仍于日记中写道:“我感到周围没有人理解我,他们只是需要我的帮助与付出,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我,了解我” (洛特曼, 2018)。这种似乎是情绪崩溃后的反应佐证了我们的假设,即加缪童年的贫困生活构成了创伤性事件,使加缪对自身形成了相当负面的核心信念,以至于需要一生的“反抗行为”来进行弥补。
        除此之外,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我们可以认为加缪“反抗者”人格中表现出明显追求卓越的倾向是发源于对内心深处对自卑的弥补,即早期童年的贫困导致加缪具有较强的自卑倾向,自卑构成了加缪追求卓越,超越自己的源动力,这在其后来的人生中对自身早期贫困生活的敏感和强调中可以看出。
3.2 意义心理学
        从弗兰克的意义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生活的基本动力是“追求意义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当一个人追求意义的意志遭受挫败后,才会转向追求快乐、权力作为补偿。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在于: 发现一个可给予个人忍受任何情境而可坚持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藉此使个人的生活更充实且能提供个人的存在是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一种认同(弗兰克, 1998; 周守珍,1998 )。根据该理论,加缪“反抗者”人格的展现不过是自身追求意义的需要,弗兰克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在于自身的选择,而加缪在时代与家庭环境双重无意义下最首先渴望得到的是推翻这种无意义感,故而加缪强调“反抗”,对无意义的荒诞进行直接的反抗,而没有提出某些具体的反抗内容。同时可以说加缪的一生仍然在不断地转向,转向,这也体现出某种程度上具体意义的缺失,而是将“反抗”无意义直接作为了人生意义的本质来对待。
参考文献
弗兰克.( 1998)活出意义来.北京:三联书店.
格勒尼埃. (1997).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洛特曼. (2018).?加缪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