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及控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徐新
[导读] 随着我国整体体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加之社会大众对体育竞赛关注度、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有关田径项目的组织、竞赛、结果等情况,也成为人们所热议的普遍性话题之一。
        徐新
        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体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加之社会大众对体育竞赛关注度、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有关田径项目的组织、竞赛、结果等情况,也成为人们所热议的普遍性话题之一。而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田径竞赛,除了对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心理调适、应变能力等有着更高要求外,还直接体现着一个运动员面对失利、应对成功的自我调节素质。而且,很多运动员之所以在田径竞赛中出现心理失常,主要与其平时的训练方法、心理状态、抗压能力等有着紧密关联。因此,针对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的情况,教练应从其诱因出发,做好研究与分析,并积极探寻控制对策。以不断提升后期训练与指导的科学性、精准度、实效性,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心特性,尽量使训练与控制策略更具差异性与个性化,以确保每一个即将步入赛场、参与竞赛的运动员能够科学、合理、适度调适自身心理,并即时化解竞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情况、特殊情况,以从容的形态面对竞赛的考验与挑战。在确保自身真实水平得以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借助竞赛来考验自身能力与素质,正好展示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控制;研究
        几乎所有的竞技性体育运动或项目,不仅考验着参赛者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而且反馈者竞赛者的心理调适与素质。而越是重要的竞赛,心理的坚韧程度,则越可能成为比赛的决定因素。而且,很多专业技能比较卓越的田径运动员,之所以经常难以在高水平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主要与其赛前、或赛中的心理失常有关。而心理失常的发生,则可运动员在比赛中骤然丧失自信,或自我放弃,以致本来并非那么可怕的挑战,成了击溃其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基于此,承担田径项目训练与指导的教练等,必须结合不同运动员的心理失常表现、情况、特性等,做好深度研究与充分分析,并根据竞赛的客观实际情况、赛项标准、队员水平等,开展对比与研究,帮助队员从自身优势出发,客观审视自身实际情况,以确定出比较贴近自身实际的竞赛目标,并在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的情况下积极投身竞赛。以借助教练科学指导、正确控制的帮扶,使每一个运动员可以更加清楚、充分、深入的认识自己,获得心理调适,积极投身竞赛,以最好的发挥来应对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挑战。
        一、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分析
        很多田径运动员心理失常的发生,往往都出现在赛前、赛中、或赛后着三个阶段。而赛前与赛中则更为普遍。而且,主要诱因则源自队员自身或外在环境两个方面。这也为教师开展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分析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
        1.队员自身原因
        诱发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因为一些运动员在竞赛前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掌控不够精准、充分,且自我期望值过高。而一旦在比赛中遇到比较强劲的对手、或比较严峻的挑战,势必会显得无所适从,乃至骤然奔溃,以致出现心理失常。还有一些运动员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赛前容易紧张、兴奋、或盲目自信,而受此影响,以致其往往会出现一些发挥失常,心理失常的情况。
        2.外在环境影响
        很多正规竞赛场地、环境等,都是经过了各方面严格评估才得以开展竞赛的。而由于一些运动员在竞赛前对场地熟悉、了解不足,尤其是一些新手运动员。若在竞赛中出现一些自己掌控之外的特殊情况或外在干扰,则会因为经验欠缺,调控不当而影响其心理状态以及正常发挥,使竞赛结果与预期差距甚远,心理失常的发生自然在所难免。而且,面对一些公开比赛中观众的呐喊、音响的干扰等,也会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二、针对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结合以上原因分析,教师在今后的训练、指导、控制中应不断优化策略与手段,以确保帮扶与引导的精细化、精准度、实效性,并能从不同领域帮助其消除一些可能触发的其他心理隐患。进而在确保运动员心理调适得以实现,强大心理得以塑造的基础上,来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素养,确保其在竞赛中更好发挥、展示自我。
        1.精准分析对手,明确自身优势
        结合竞赛的重要性,以及其涉及的规则、要求、参赛对象等,教练应在赛前针对运动员训练情况,和其一起分析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尽量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其在同时赛项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真实水平、优势所在等开展客观分析、精准评估。然后对照自身,在对比中找到优势,在对比中发现不足,并对两者予以整合,以帮助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自己综合情况获得一个直观且具体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比赛计划,为后期的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而且,除了分析对手外,还需分析可能涉及的环境因素、场地情况、外在干扰等,以消除其心理失常情况的发生。
        2.合理制定目标,明确自身定位
        很多运动员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失常,只要是因为赛前盲目自信、或目标不明所致。而教练在平时的指导中,应帮助其做好目标的制定,并将长期目标、阶段目标、短期目标有机集合起来,根据竞赛的重要性、级别等,将目标予以分解,来促使其在竞赛中达成最易接近的目标。在帮助以完成一个个任务、达成一项项目标中建立自信,并客观审视自身技能与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提供针对性借鉴。而且,随着运动员自身定位的明确,其不论在心理,还是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准备也将更具科学性、规范化,更利于其心理失常问题的规避。
        3.科学落实指导,明确自身现状
        不论是平时训练,还是正规比赛,随着田径项目的开展,运动员的心理始终都会出现一些变化。只不过有效变化比较微妙、不易觉察,而有些变化则比较显著,且易于察觉。而结合不同运动员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教练则应根据其现状开展针对性、科学化、规范化指导。且必须确保所采用的指导措施与运动员身心特性无限契合,以确保指导的科学化与实效性,从不同层面来落实调控与指导。此外,不论是赛前、赛中,还是赛后,教练都应时刻关注其心理变化,在可能出现心理失常问题时及时给予一些必要的暗示,甚至可以往其放弃比赛,从头再来。以避免心理失常对其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
        三、结论
        总之,关于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及控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重点与核心议题。而诱发不同运动员心理失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且运动员所处的竞赛时段、环境不同,其心理所面临的刺激、意识所产生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落实心理失常田径运动员控制与调适方法探究时,必须从其身心特性、日常训练、专业素养、心理现状等出发,除了做好必要的引导与帮扶外,还需采用情境模拟的策略,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比赛场景、比赛项目之中,去感受其氛围、了解其情况,通过心理的不断适应,来化解心理失常问题的的发生。同时,结合不同运动员在调控中出现的一些特性情况、特殊表现等,教练更应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探寻针对性策略,通过对控制方法的优化、手段的改进,来提高控制效能,以确保每一位田径运动员都能快速走出心理失常的瓶颈与制约,积极投身田径竞赛,更好表现释放自我。
参考文献:
        [1]谭巨全.田径运动员比赛心理失常原因分析[J].体育风尚,2021(03):153-154.
        [2]吴海.浅析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失常原因及控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8):196-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