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率
天津市实验中学 300074
摘要:本文仅对室联网概念在全域教育中的应用做以设想与探索,在学校、家庭、社会各部分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与细节还需进一步进行分析。面对实际存在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除了要弄懂技术层面,更要摆正教育在技术使用中的位置。
2019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数据互联融通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实现教育数据与社会数据系统的全面有效对接,拓展学习空间”。打造全域教育就要将数据联通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各个教育环节。
1.全域教育与学习者中心回归
美国教育学家艾思萨认为学生的成长环境由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同心圆组成。学习者的生活场与学习者的教育场相互交融时全域教育才得以实现,5G+教育是“室联网”的重要一环也是同心圆相互沟通的基础,在学习场中利用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沉浸式学习场。无论何时何地学习者处于该学习场中即可运用一切资源聚焦核心知识。但与慕课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的学习场不是孤立的而是交互的,这种交互不局限于同校师生、同校生生,学生可以在“室联网”中与外校的师生交流,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与一切接入室联网的教学节点交流。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增加了临场感;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者无疑是有益于学生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的。
2.关键技术与全域教育路径探索
2.1关键节点技术
实现“室联网”建设依托的关键节点技术与我国“新基建”密不可分。
首先,利用5G技术,降低直播教学延时,建立实时评价体系,结合VR、AR基于社会与家庭背景下建立万物互联体系,增加学生的沉浸式体验;第二,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学生区块链学习档案并与生物识别技术结合,准确、科学、长效的储存学生的学业信息便于各场景下教育管理者识别与受教育者使用;第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5G与区块链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自适应评价,学习内容进行自适应推送,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2.2路径探索
以学校为圆心组建智慧教室群,打通班级、校际屏障。建设包含反馈系统在内的区块链学习档案便于其他教学场调用。学校还需积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打造优质基础教育慕课,优化资源开发,师际间、校际间、区域间传帮带,形成资源开发闭环,加速新陈代谢。
以家庭为圆心组建个人学习网,以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接收社会学习推送与学校教育信息反馈。以家庭电视、投影、VR等设备作为辅助建设家庭教学场,并在区块链学习档案中记录。
以社会为圆心组建渠道型学习场,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远比学校以及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更有意义。许多社会组织机构都在探索与教育融合的途径,故在社会学习场中,学习者要利用好区块链学习档案,社会组织负责人要完善信息化资源建设,作为最外层学习场做好学校、家庭学习场的有力支撑。
基于“室联网”概念的全域教育路径探索是以教育信息化设备为载体,以区块链学习档案为依据结合5G与AI技术对学习者进行的全域教育支持。这里的学习者不局限年龄,学习地点也不局限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者会得到沉浸感极强的教育体验,但在条件一般时教育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以上关于“室联网”的论述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数字化转型”,传统教育向数字化转型会经历三个阶段:信息数字化、过程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如果希望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就要对教育技术价值展开思考,对技术的极度乐观与极度悲观都不是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我们必须考虑主体间性在二者间的关键性作用。“室联网”不支持教育者一味地使用技术,但也不反对利用技术实现教育目的,教室中的设备仅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抓手,其他学习场中的设备也不过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