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颜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文博分校 037009
摘要: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见,数学生活化逐步走入了小学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这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引言: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今天,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让课本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运用上去,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都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设计有针对性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智情感等方面。他们接触的事物的面,他们的经历,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教师都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比如,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模拟下课时,学生进出教室的场景。让学生统计下课时进进出出的学生数,通过加减混合运算的方式进行统计。把数学问题情境化,学生接下来就比较容易能够接受老师讲授的,如何列式计算?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学生有了刚才真实的情境体验。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课堂的理解和接受就更快,解题和运算的速度也会加快。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就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活积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要把握住他们年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还要精确的把握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教材与学生生活上联系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有趣的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比如,在低年级进行“20以内的加减运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拟“小小售货员”活动。通过学生扮演售货员和消费者,把对货物买卖数量的、价格的进行精确核算,实际体验。这样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学生在生活化场景里学习数学知识,也倍感新奇感。长时间训练,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运用。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习惯。
再比如说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教室里面的物品,让学生提前预备的小卷尺,进行实地的丈量。教室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等物品的长和宽,我们到操场上去,可以丈量篮球场的长和宽。还可以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回到家后,和家长一起测量家里面的菜园地,自己的小卧室的床等,及时准确的记录。通过孩子们这些亲自的参与,学生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身边事物,心中就有了一个大概,对长度单位有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实践,可以提升他们对数学运用的能力。
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充分融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的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更侧重于加减乘除运算。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运用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小售货员、小小银行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虽然是低年级的孩子。但毕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
在数学课堂上,在数学课本中,这些数字、图片和文字。对这些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充分融合。
再比如说,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出现的相遇问题。这类应用题学生往往对于其中的“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等关键词,理解起来有些模糊,甚至搞错。学生有时摸不清东南西北。如何让学生对这类应用题清晰地辨别时间方位?我想,仅仅在课堂上反复的解读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者通过学生亲自绘图等方式。都不如教师把学生带入操场,通过一部分学生真实的演示。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相向?什么是相遇?通过在体育场实际的演示,学生对于这些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就有了清醒的认识。这时候,再进入课堂。通过学生绘图。多媒体展示等,就能让他们结合实际的演示把握住题意。接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解这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就变得容易了。
三.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当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的时候,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要求,设置切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对数学知识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学生逐步会养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这种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也是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体现。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完小学数学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规则形体知识的时候。设计一个看似奇特的问题,开动脑筋,来计算一个鸭蛋的体积。这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也感到很好奇,一开始也可能懵。但在老师的提示下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要想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的鸭蛋的体积,就要想办法把这些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可借助先前学过的规则图形的计算方法,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通过“曲线救国”,计算出一个鸭蛋的体积,这就是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四.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发现数学规律。
其实很多数学规律都是人们在生活中不经意发现的。然后通过科学家不断的加以实践。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论证,最后就变成了人们熟知的数学规律。那这些数学规律与生活实际,其实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整理、推导这些数学规律,让这些原本抽象的数学规律都带上了或多或少的生活色彩。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等,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会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推理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让规律为我们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比如在小学数学规律应用中,有关周长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总价与单价数量间的关系等,都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推导出来,为生活学习提供便利。
五.结束语
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老师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有限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遍地开花。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让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更好地服务生活。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越发不可分割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具备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储备和解题技能。还要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来。切实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小就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与数学的浓浓情意,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德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1):111.
[2]杜丽媛.课堂互动性,教学生活化——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0(05):73.
[3]杨凌.构建生活化课堂 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