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祉源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广州市,510006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长期以来是内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激发学生使命感、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内地高校有必要深入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挑战,并深刻认识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观念化、引导系统价值化、教育平台化、交流自由化以及教师队伍系统化探索培养路径,塑造出更多能够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少数民族青年人才。
关键词:内地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
引言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是关键的一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新战略、新理念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在多元价值的社会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提升分辨能力,始终清醒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认可与执行的一切工作,尤其是要配合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纷杂的新时代下寻找适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化解多种培养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是内地高校现阶段培养合格接班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
(一)内地高校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阵地
相较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更侧重于服务各民族当地的政治经济,重视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覆盖全中国,但在边疆地区较为集中。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不充足的地方,却是民族团结的关键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有一定特殊性,在少数民族院校中会占比较高。在内地高校里,各民族大学生共同拥有相同的学习环境及交流环境,促进各民族青年充分交流和了解,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起独具风格的校园文化环境[2]。内地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借助中华民族团结教学与传授专业知识两条途径。一方面,民族团结教育可从思想层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3]。另一方面,经过对专业知识学习,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个领域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4]。因此,内地高校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时,从多维度强化中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成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必然趋势。内地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强化认同感中具有较大优势[5]。但就社会环境及内地高校特点来看,高校完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任务面临着较多挑战。
(二)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内地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校内与校外两方面。从内地高校的内部环境来看,多个民族的青少年聚集在同一个内地高校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快速交流、充分探讨的校园环境,但各民族间差异化的风俗习惯会提高综合管理难度。部分内地高校尚未形成明晰的校园管理定位,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交流活动时缺少重心。部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所用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更新不够及时,对于民族政策的介绍不够清晰和完整,容易使学生对民族政策产生困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民族团结内容穿插在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缺少健全的中华民族理论教学体系。网络中流传的多种信息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看法,使学生曲解一些信息或产生狭隘地看待事物的眼光。从内地高校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华民族共同携手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多年,但依然有外国势力企图通过民族问题分裂我国,制造民族冲突事件。边疆民族志聚居地区发生动乱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难以避免出现恶劣、错误的思想。这些坏思想可能会误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一些错误、模糊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束缚。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一)基于思政课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培养
在内地高校的思政课中,教学内容已经涵盖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发展概况、中国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多项内容[6]。思政课对于为什么和如何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充分阐述,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带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体会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层次了解各民族、整体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主体间联系。此外,思政课中有明确讲清楚历史与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共产主义以及现在正在走的路,讲解如何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基于思政课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期间需时刻系统学习最新的党的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为讲清楚、讲透彻思政知识搭建良好基础[7]。思政教师主要会向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说多主体统一发展的历程以及主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政课还涉及来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政策,后期随着国情变化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国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是党与国家站在全局角度制定的新部署。思政课会从具有深刻内涵的比较研究、国际大视野中,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可执行性及重要性[8]。
思政课教师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需要处理各种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情绪、社会事件以及错误思潮。思政教师善于带领学生共同思考问题,并互帮互助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师可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学习语言、参观并体验嵌入式社会活动[9]。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对这种活动产生疑虑,担心自身民族文化接下来的发展与生存。但从实施结果来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已有所强化。思政教师在教学中需排除那些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的负面因素,第一时间向学生说明各民族间的差异深受党的尊重,并出台多项适合当地民族繁荣发展的政策,助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形成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思政教师还需及时发现和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偏见,避免学生过度放大自身民族文化的优点,夸大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甚至将自身民族文化认定为最优秀的文化。这些错误思想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构成阻碍需要思政教师及时处理,使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分析各民族间关系,并认同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思政课还会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讲解清楚各民族如何走向统一并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以及介绍党如何引领多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1]。
三、构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观念化,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十九大中明确表示全国应深度落实民族政策,系统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各民族人民应加强往来,共同发展壮大、共同繁荣安康。民族团结可以助推国家更快实现伟大复兴目标,有利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内地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有必要从观念上设计与民族团结统一的培养方案,深化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自身承担的国家、社会、民族等层面使命感与责任感。具体而言:第一,内地高校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播多元文化知识。因每个民族都经历了长期发展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风俗,教师应清晰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点,并深度吸收文化精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能够在日常教育中逐渐为学生树立勤劳、爱国、爱党等优秀价值观念,使学生深刻理解自身使命。
第二,内地高校教师应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念化教学。内地高校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理性认识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充分认识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第三,内地高校教师应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的进步文化。教师可结合各民族学生的生活背景,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有益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料,推动学生认清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引导系统价值化,升级实践效果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在科学指导的方法下,逐渐培养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有必要根据校园内的基本设施扩大教学空间,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从实践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可设置奖惩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逐渐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深入分析各民族特点,增强实践价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加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协调度,达到意识形态指导行为的效果。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融合体验式学习方法和实践练习,利用多种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接触民族团结知识。学生自学时会下意识采取校园教学方式,为自己设立学习榜样和奖励计划,主动参加校园民族活动。内地高校可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及人文关怀活动,结合学生自我发展规划,综合提升各项能力升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成果。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化,创新教学体系
高校应积极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平台,创新教学体系,形成深入化、彻底化的教育组织。第一,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平台。高校可在各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举办展示各民族发展历程、文化民俗等内容,为学生、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各民族学生积极交流中华民族团结内容,形成民族团结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第二,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线上选修课、社团活动以及党团组织活动,推动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知识以及各民族特点,使学生从多角度学习民族文化,进而建立积极健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平台。内地高校可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在党的带领下均逐渐发展良好并团结奋斗,促使学生积极成为宣传、坚信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志青年。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自由化,打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环境基础,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展示教学成果。内地高校有必要长期深层次开展民族团结活动,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身份产生深层认知,并树立正确的“五个认同”意识。内地高校有必要在多个地方放置民族团结的宣传资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充分彰显大学生主导精神。在教学资源中补充多种德育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并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员与传播员。学生在高校预设道路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中,并积极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并用意识指导自身行为,逐渐增加良性实践。高校应引导师生平等交流民族团结观点,用对等的身份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创建愉快健康的内地高校文化环境,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过程应比较轻松愉快,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互动提升培育效果,在总结实践经验与心得过程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五)教师队伍系统化,充分履行引路人职责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使每位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达成协同育人教学目标。内地高校完善与强化教师团队力量,使教师队伍逐渐系统化、制度化,主动担负传播民族文化、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等重任。内地高校教师队伍系统化的重点是将育人和教书两项工作合二为一,融合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技术,发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思维,始终坚持言传身教。高校需从多方面综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民族团结教育两项工作。教师队伍系统化教育需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差异与规律,在深入挖掘有关知识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热点,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教师可按照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向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层次知识。落实教师队伍系统化机制需规范引入与推出制度,强化教师德风建设,根据民族团结教学顺序,严格把控好各教育环节,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内容,依据学生成长特点提高育人质量。
结语
总之,时代在逐步向前发展,内地高校需重视思政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工作进程,指引大量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分担重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应带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发展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坚定中华民族团结信念,尽快形成健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加快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耿俊茂.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9(5):145-148.
[2]李娟.视角与想象——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交媒体涵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7-46.
[3]达万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实践的理论构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9(1):38-42.
[4]王新刚.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28-30.
[5]曹庆傲.文化认同视角下铸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J].教育评论,2020(3):54-60.
[6]吴庆才,马宏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55-61.
[7]魏娟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66-171.
[8]龙金菊.“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19(2):15-22.
[9]郭颖,余梓东.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68-70.
[10]马福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9(7):9-15.
[11]苏德,张良,江涛.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9(4):69-74.
[12]王鉴,胡红杏.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2):11-16.
作者简介:何祉源(1981.8—),男,汉族,湖南郴州,硕士,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2020GXSZ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