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艳贤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 528000
摘要:
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而观书能力如何,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高度。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非常重视,然而学生阅读题的得分率与其他题类得分率相比偏低,这说明有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比较归纳阅读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12点要求,《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做了八点明确的要求。两者均明确提出现代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本文主要探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式。
一、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考试的趋势,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近十多年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往的重识记转为重能力、重运用,但让人费解、痛心的是不少老师仍用“一言堂”的方式去教,学生拼命抄记,完全剥夺他们“读”、“思”、“品”的权利。结果:累了老师,笨了学生,成绩下降了!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在授业时,课堂主体是学生,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教师是主导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汲取。因此,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要的是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二、阅读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学生的阅读训练应该是由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实践的运用。
(1)教会学生在通读中知其意。在阅读教学方面,我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把文章读两遍就要达到“知其意”的程度,初读文章时利用工具书把不懂的字、词弄懂,懂完一遍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时采用略读或浏览法快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2)教会学生在精读中晓其义。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就必须深入课文进行细嚼慢咽,对精妙之处采用反刍式阅读。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要求学生主要从五个方面“晓其义”“知其然”:在具体的语境品析词句;了解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选材与中心的关系;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作者其他作品或文章涉及的其他作家的作品。
(3)教会学生在多读多练中懂鉴赏,会运用。多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同一篇文章反复阅读,二是各类文章广泛阅读。我跟学生强调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是“鉴赏”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整体上,让学生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者的其他作品去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洞悉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艺术特色等。局部上,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表达方式、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对精彩的词句进行抽丝剥茧、层层追问的方式去品析。
“会运用”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能独立解决课后练习;第二,能力迁移,学以致用:能把所教的知识、阅读技巧从讲读课迁移到自读课,从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第三,模仿写作:借鉴课文的艺术特色,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方面中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两点进行练笔仿写。在教《沁园春·雪》我设计了两道延伸拓展题:一、搜集毛泽东其他诗词中写雪的作品或其他诗人写雪的作品,体会本词与其他作品在内容、感情方面的异同。同学们积极地参与活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搜集材料、分析鉴赏、归纳总结的能力。二、词上阙描写北国雪景采用了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的方式,请你任选一个景物或场景,按照这个层次进行描写。有了前期老师的引领、点拨,学生的感、悟、思,学生的写作便得心应手了。
三、注重比较归纳阅读。把两篇或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归纳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
(一)文体不同,对象相同。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和鲁迅的散文诗《雪》,对象都是北国的雪。进一步分析,前者采用了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的方法描写北国雪景,后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赞颂北方的雪。结合写作背景再进一步分析,前者描写了一幅气象雄浑,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图,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的热爱;后者描写的雪是冰冷、孤傲的,蕴蓄了鲁迅铁铮铮的硬汉精神——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地抗争!如此的对比阅读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写法和主题的理解。
(二)文体不同,手法相同,突出对象相同。如《口技》、《社戏》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都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的对象都是人。这种纵横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手法和语言特点都相同。同一手法运用在不同文体里,语言上有共同之处。
如《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概括描写西湖雪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仅18个字,一幅落寞羁旅图跃然纸上。我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细心观察、认真品析中找出它们语言上的相同点:简练、朴素,不加任何雕饰,继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归纳白描写法的特点。由表及里的对比阅读,不仅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归纳和比较的方法。
(四)文体相同,作者遭遇相似,思想感情不同。文体同是“记”的《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三位作者都遭遇贬谪,但在作品中体现出不同情感:贬官永州的柳宗元,在山水间自娱,借小石潭环境的冷清幽邃,抒发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政治改革失败的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贬居邓州的范仲淹,为滕子京新翻修的岳阳楼写下记文。文中描写一阴一晴的洞庭之景,渲染一悲一喜之情,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样比较阅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的心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启迪。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例子。” 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就在这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例子中逐步习得并得以提升。总之,比较阅读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标。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共同要求是指理解各类文体文章的文意内容、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和词语运用等。不同要求是指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和考查热点。如记叙文注重考查学生概括文意或思想感情、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赏析词句、感受表现手法等。说明文重点掌握的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议论文则重点关注的是找出(归纳)中心论点、判断论证方法及分析论证效果、判断论据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及补充(替换)恰当的论据、分析论证思路等。这样阅读就能做到心中无数、把握重点,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起着提示、总结的作用,把握住关键词句就能使我们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有表示转折的词语,如“但是”、“ 然而”等,表示概括、总结的词语,如“总之”、“由此可见”、 “也就是说”、“显而易见”等,表示结果的词语,如“所以”。关键句子往往就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如果是记叙文的话,那么关键句子很多时候就是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起着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我在讲授杨绛先生《老王》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来学习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关键词“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逐步走进、剖析文本,与人物对话,感受作者深刻的情感,从而收到“见一木便有了森林”的极佳效果。
(三)抓住语境。语言放在具体环境中,它才会有生命力、表现力,才能真正领会作者赋予它的深刻意蕴。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词句不能孤立去读,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勾连上下文,唯有如此才能准确解读词句的意思。如朱自清的《背影》中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是褒词贬用,表现“我”没有读懂父爱的自责、追悔。如果脱离具体语言环境必定曲解词义。
(四)抓住“文眼”。教会学生善于在阅读文段中找出“文眼”,再根据文“眼”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然后以点带面,把握全文。如“京中有善口技者。”是《口技》的“文眼”,关键性语言信息是“善”,筛选出这一信息后,学生即可围绕“文章怎样表现口技者口技之善?”这一问题,清晰地理顺文章内容。
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我们要做到:一、引导学生阅读要细看,要带着问题看,切忌囫囵吞枣。即使面对一篇语言隐晦的文章,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弄懂它,读一遍可能会一知半解,可读两次、三次就会逐步明了。二、阅读制度化。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20分钟或以上的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组织学生阅读书刊报纸,每星期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为学生创设交流、分享阅读心得的平台。教师或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跟讲读课文配合,进行主题阅读学习。
五、结语
培根说:“世界上最贵重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千万种,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