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为中心的小学低段跨学科教学初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岳钰丽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与评价模式的转化,综合化的课堂已经成为教师在进行备课与课堂组织的重点。
        岳钰丽
        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  30038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与评价模式的转化,综合化的课堂已经成为教师在进行备课与课堂组织的重点。我们在对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尝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更好的利用数学课堂对于跨学科的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跨学科、思政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学生对数、图形、长度等数学概念的初步建构与认知,相比较高年级会更加的基础、更加的生活化。所以数学课堂更加利于教师对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同时课堂中的数学故事、数学情景中蕴含的经验与哲理相较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展示角度,让学生产生更直接的情感冲突。
        (一)充分挖掘教材,增长数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到:“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其中很多都不为学生们所了解。在数学教材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还不够明显,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数学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平移时,让学生感受到平移后图案的美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又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向学生讲述我国从古代到现代计数的演变。上古时代,人们用树枝来计数,后来逐渐形成一套计算办法,小树枝也逐渐变成了竹、铁、牙制的“算筹”,利用算筹可以进行整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运算。直到明代,两千多年间,这种算筹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计算工具。最早出现算筹数字,是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转化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数学趣味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涵养良好习惯
        为使学生对数学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和趣味,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趣味活动,通过“计算小达人”速算比赛,“加、减、乘、除角色扮演”感受数字的奥妙,同时渗透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嘉年华”趣味活动,增强学生挑战创新的意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魔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根据教材的特色知识内容设计一系列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益智操作活动。例如在学习《认识轴对称图形》时,设计“剪窗花”、“剪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等创新作业,利用裁剪、粘贴、涂鸦、绘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在学习《数学广角——推理》时,组织各班开展益智数独三分钟小比赛,比一比“谁的速度快”、“谁的方法巧”、“谁的数字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
        
(三)树立正确三观,养正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
        利用课堂这个学生的主战场把数学知识与学科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准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讲懂知识的同时讲准思政。在讲解“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巧妙利用全党全军全民团结奋斗战胜疫情时期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如新冠疫苗接种超一亿例、累计治愈97340例等等,使得课程再富有时代感与温度的同时为学生理解知识创设现实的情境。
        与此同时,不断寻找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诸如此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故事、事迹,使之微课化。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无法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到完整的进行思政引导,所以我们可以将学科思政进行“微”融合,利用简短的微课来创设思政引领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回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的同时,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实在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同时,不能脱离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恰当的跨学科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跨学科融合教学,加快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思政水平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