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三年级起步作文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张婷
[导读] 阅读和写作之间紧密结合,读不好,自然写不好。
        张婷
        合肥新华公学  230601
        摘要:阅读和写作之间紧密结合,读不好,自然写不好。教师应当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科书为基点,通过开展有效阅读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文章从读写结合的视角出发,以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为例探析在阅读课开展写作技巧教学的相关举措,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立足文章主题、立足文章结构、立足文章字词、立足文章句法、立足文章情感,力求量“体”裁“衣”,让学生会阅读,会写作,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关键词:作文起步;阅读课;写作技巧;教学对策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很多学生在该阶段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能力较差,影响学生后续写作活动的长效开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特点,抓住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起步作文指导,具体策略如下:
1、立足文章主题,掌握拟题技巧
        我们常常把题目称作“题眼”,将题目看做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具有“启下”的作用,它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睛、凸显文章的主题,且有的题目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情感。就学生作文而言,大部分学生的题目都十分苍白,缺乏艺术气息,或主旨不够明显。这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拟题技巧,在题目确定的过程中不能恰到好处的进行选择。
        为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从文章主题入手,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主题,进而掌握拟题技巧。
        如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题目分组集中呈现给学生:
        A组:《爬天都峰》、《盘古开天地》,该组题目在分析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都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且题目都蕴含动词,如“爬”、“开”,这些动词是关键,能够从侧面表现出文章倾向于记事、叙事;
        B组:《金色的草地》、《美丽的小兴安岭》,该组题目在分析中不难看出,大多由修饰词+中心词,一般描写人、物、景;
        为此,学生在拟题时应当抓住自己写作的重心,有选择的进行拟题,在拟题时求新但不求异,求简但不求繁,这样学生自然能够掌握拟题技巧。
2、立足文章结构,掌握谋篇布局
        一篇优秀的文章结构一定清晰,层次一定明显,组织一定得当。小学阶段所选取的文本层次十分清晰,结构恰当,可读性高。而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起步的学生,他们缺乏一定的结构意识,纵观他们的作文,大多为“流水账”,作文的可读性较差。从这一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的经典优秀文本,进行结构脉络讲解,让学生能够学习其谋篇布局的技巧,进而将其转化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写出具有层次结构的文章。
        如《秋天的雨》这一文本,作者抓住了“秋雨”这一事物进行描写,从秋雨这一种中心事物延伸到了具体的分散点,如秋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秋雨吹起了小喇叭等。从总、分的角度对秋雨进行描述,整篇文章逻辑色彩十分明显,可读性较强,前后衔接得当。


        教师亦可以让学生仿照《观潮》这一篇文章,去思考自己在叙事时应当如何框架自己的文章,借助阅读文本,能够明显发现学生在文章书写时能够有意识的分段、分内容,这样谋篇布局的意识已经在学生心中“萌芽”。
3、立足文章字词,提高用词能力
        一篇阅读文本之所以可读,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用词时精妙且精细,每一个字词都具有斟酌的价值。但在观看学生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凑齐字数,写作时大多为辞藻的堆砌,文章凌乱不堪,字词运用无法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缺乏具体所指,导致写作水平不高。
        为让学生会用词,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斟酌字词的应用。教师可以基于文章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不同字与词的价值。
        如在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作者用金黄金黄来描绘叶子的颜色,用亮晶晶来描述水洼。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提到水洼我们会觉得是脏的,会想要去避开它。为什么作者会用亮晶晶一词来描绘水洼呢?”,进而让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带动下产生对文章字词的思考,从字词分析层面感受"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从而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用词能力。
4、立足文章句法,提高写作技巧
        就阅读文本进行分析时能够看到,不同的作者善于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不同的句法句式。如过渡句、如中心句、如照应句。或运用修辞、比喻、拟人等手法,让文章的艺术气息更加浓厚。
        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带领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道特殊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开展仿写续写活动,能够让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如在学习《荷花》时,作者描写自己与荷花的互动,将自己比作“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比喻手法,将我比作荷花,借此凸显荷花的美。教师可以分析该手法的特殊作用,开展仿写活动,让学生将荷花比作其它,进行小练笔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立足文章情感,提升文章内涵
        一个文章无论是写景、写人、写事,最后都会集中到抒情上,只有文章有情,读者读起来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剖析教材阅读文本所蕴含或明显或不明显的情感,带领学生认识情与文字之间交汇的重要性。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将最后的写作高度上升到情思的层面,从而借此来提高文章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必须抓住学生三年级起步这一黄金期。要把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更要把握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从阅读层面推动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会写作,更爱上写作。这样才能借助阅读教学优化写作教学,从以督促写的角度量“体”裁“衣”,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卞海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究[J],小学阅读指导:教研版,2021(02):20-21.
[2]闫明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