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雨 于畅 雷晓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063200
摘要: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必要性,其次提出几点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高效率、有质量可持发展。
关键字:就业能力;三位一体;青年就业观;
正文:
一、概念解释:
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解、定义不一。本文就业能力定义是在结合诸多位学者的定义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大学生结合社会关系、工作关系、职业发展情况,为获取工作,保有工作,发展自身而具备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必要性分析
1、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在易变、不确定、复杂与边界模糊的时代,促使就业岗位多样化,充足化。人力资源的培养迟滞于市场的变化导致劳动力资源供需不适配情况产生。不完全匹配型大学生就业市场孕育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种不完全匹配也可以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上,主要由于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是一种未来的效益,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单位技术的更新以及大学生职业准备迟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空间上,高等院校贪大求全或静止不变的专业结构设置、理论高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唯分数论的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难以符合需求方日益变化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质量结构不匹配的就业矛盾。【1】
2、大学生人数体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而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达到909万人左右,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3、竞争倒逼重视胜任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伴随大学生总数逐年上升,要在人数庞大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兼顾知识、技能、资历、经验、熟练程度和健康等方面。学校举办文创活动、学科竞赛、学生组织也是为大学生提升胜任力提供重要途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优化策略
1、坚持内外联动,同频破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桎梏。
内外联动的内部主要指作为潜在劳动力资源的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路径,而外部则可以坚持三位一体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
1.1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青年就业观。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可以发现当个体与组织建立起心理契约,并且个体的心理契约得以满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个体的自我职业管理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若管理得当都能够正向促进影响个体对组织在情感方面的归属与依赖,达到这种情境时,组织与个体实现共同利益,也是社会交换中个体与组织达成互惠,目标利益一致化的表现。所以,心理契约的履行极其重要,但是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在就业初期对于自身期待值过高,并且有时会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很第一家企业的选择迫于应对温饱之急,所以其很难与第一家就业企业建立起心理认同感。
2、坚持三位一体,协同探索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
三位一体: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培养大学生,优化培养方案,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
2.1国家要进行政策规范、引导与支持,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依据。政府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整顿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乱象和完善现有大学生在就业总存在的制度缺陷。例如,应届毕业生的三方协议问题,如果三方协议中存在违规条款,大学生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后果是否明确,三方协议如何规范化,是否应该推动三方协议向正式的劳动合同转化,以保障各方权益,是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发挥统领作用,将搭建好的总体框架贯穿到高校教育体系中,指导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督促高校分类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并根据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优化相关政策,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或财政支持,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发展基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企业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据麦可思近年来发布的就业报告,民企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处,因此,政府在确定物质帮助对象可以有所倾斜,针对民企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其发展,使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纳更多劳动力,促使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接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2.2企业要重视校企合作,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发展领域。企业协助高等学校共建实习基地、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产教合作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2.3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推动其自我概念与社会工作角色的同化。高校要强调以马克思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重要学习指向,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相结合。在灵活就业盛行的时代,要想实现二者结合并不难,为多样的职业与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发展平台。高校注意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养。【2】
高校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择业观教育,做到内化于择业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实践,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引导青年客观理性分析国家政策和社会动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
结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有包容着这种大视野、大格局的职业选择,才能够使人类、使自身接近高尚的完美境地。同时政府、企业与学校也要三位一体发挥联动机制的效能,为大学生赋能,提升其竞争力,保障劳动力市场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静,张天雪. 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关联模型、矛盾形态与破解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5):90-94.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21.05.016.
【2】 李维攀.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与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99-100. DOI:10.3969/j.issn.1673-5641.2021.11.045.
【3】 郑若岑,马坤,程丽娇. 新时代青年择业观培育问题探析 ——基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5):9-11.
【4】 李敏,关翩翩,蔡惠如. 组织如何从雇员易变职业观中获益:个体生涯建构的视角[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66-73. DOI:10.3969/j.issn.1004-4124.2017.01.009.
【5】 杨建锋,陈欢,明晓东,等. 基于三元自我角色视角的职业生涯建构理论述评[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38(5):25-44. DOI:10.16471/j.cnki.11-2822/c.2021.5.002.
【6】 夏雨菲. 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3):110-114.
【7】文雅,赵佳雯.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9-80,83. DOI:10.19865/j.cnki.xxdj.2021.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