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导图指导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付玲
[导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付玲
        普格县附城小学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300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标》还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各学科的教学屡屡出现,且有不可阻挡之势。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思维导图的相关资料。了解到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已经把思维导图运用在了教育教学中。我想作为我们凉山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眼界窄,思维发散不开。能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呢?
        正巧我有机会到重庆谢家湾小学学习,观摩了两节语文常态课。一节课应用了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梳理单元结构,一节课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教得轻松。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发散,课堂活跃而有序。这让我有了回来后在教学中摸索实践思维导图在我们民族地区指导语文学习的想法。
        心动不如行动,我回来后首先买了《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作文书》来学习,这虽然是一本关于知道作文教学的书籍,但在梳理课文内容上也有帮助。通过学习,我对思维导图有了一点了解。于是我大胆地在教学中实践。通过实践,我对思维导图在民族地区对指导小学语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初步的收获。
        一、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某一议题的文章,建立有效的思维意识。
        对思维导图的第一次实践是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梳理。我根据这个单元的课文结构来进行的梳理,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共同点1、都是围绕“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来写的;2、都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两件事来写出获得的启示的;3、课文中都有明显启示的语句;4、都需要学生结合实际来谈谈对启示的理解。把单元的共同点找出来后,我以《钓鱼的启示》为例来引导学生把梳理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图例如下:

        然后就放手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选本组课文的一篇来画思维导图。可能因为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立马就全体投入到了画思维导图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发现并指导孩子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画图上,要从语文的字、词、句上来体现语文学习。老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用了30分钟就把思维导图答题画好了。从学生画好的思维导图上,我很震撼孩子们的思维力和构图力。思维导图上还看出了学生对课文特别是写事文章的理解。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从而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
  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也运用了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学生把自己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了毛泽东,并用思维导图呈现了出来。在《七律 长征》中,学生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开国大典》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手万人尊重的伟大领袖,在《毛主席在华山》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普通人领导;从《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慈祥的父亲。学生从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国情怀,有伟人气质的毛泽东。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还根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具体的说明。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完成的个性化设计,真正起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新课标理念。
        二、用思维导图来列习作提纲,建立学生有序思维和发散思维。
        我们在教学习作时都免不了让学生在习作前写提纲。但每次这个过程都是学生们很痛苦,做出来效果很不好。本学期我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读后感的习作时,我突发奇想地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列习作提纲,我先引导学生来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来画。学生可能是第一次用画图的方法来列写作提纲所以兴趣很高,并且能真正的让学生在或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理清思维,知道自己每一个自然段要写什么内容。  
        在教学第八单元的习作——场景描写时,我们年级组织了“拔河比赛”的活动。我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列出了习作的提纲,这个提纲能很清楚的看出学生习作的思路和重点。
        三、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把厚书读薄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在数量上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阅读的质量上未作明确要求。那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
        在本学期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我们班共读了《三国演义》。在读书之前我就给学生作了一些提示:1、了解作者;2、认清人物;3、记住故事;4、积累成语;5、我感兴趣的兵器,服装,美女,美食……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自主阅读。两周后,我用了一个下午让学生带着《三国演义》来到课堂,我尝试着用思维导图来让学生把读书的收获展示出来。在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发现特别专注,画出来的思维导图让我很震撼。
        我们班75个学生,其中一组学生63人,每个学生都画出了读《三国演义》的思维导图。当我看到学生的这些思维导图,我很震撼。《课标》明确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思维导图上就能看到学生独特的感受。有的学生以他喜欢的任务为线索画出了有关人物的外貌,性格,故事,使用的武器等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以他喜欢的故事为线索发散出去,画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从这个故事联系到其他故事;有的学生以武器为线索来发散,画出了不同武器使用的人物,再从人物引出故事……从思维导图上让我真正地看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百花齐放。
        本学期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思维也得到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我小结了思维导图在我们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能得到学生的喜欢的原因:1:把呆板的文字办成了图文并茂的图画,学生喜欢;2:把枯燥地听老师分析讲解变成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课堂,学生喜欢;3: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能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表达,学生喜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只是我对思维导图在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我将不断实践,总结,让思维导图能促进我们民族地区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简介:
付玲(1970年12月--),女,汉族,四川普格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附城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