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洁
芒市第一中学 云南 德宏州 678400
【摘要】皮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许多重要传统文化信息。本文结合腾冲皮影的发展和造型及现状对腾冲皮影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让更多人去了解、重视,保护和发展皮影。
【关键词】腾冲皮影;保护;发展历程;造型特点;传承
童年时笔者看过的皮影戏中诸多生动有趣的造型在脑海中抹不掉,这也成为写作本文的缘由之一。而今,年轻一代人对这份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认识模糊,皮影传承出现断层。笔者尝试写作所见、所感,希望对人们认识腾冲皮影有所裨益。
一、腾冲皮影发展历程
中国皮影戏的发展从西汉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各流派分类方式有别,比如魏力群根据人物造型,将皮影分为“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三大系统(1)。据此,腾冲皮影属于“西部皮影”系统。“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2)说的就是皮影的特点和魅力。
关于腾冲皮影的传入时间、路径,学界说法不一,从文献来看,明洪武年间江南、湖广、四川一带官兵来云南屯垦带入更可信。腾冲第一代皮影艺人代表是张老阔、李老白。同乡刘家寨人刘登岸和刘金斗于1875年投入其门下,后创建刘家寨皮影戏班。经过刘金斗、刘尚荣、刘定忠祖孙三代苦心探索,形成西腔体。新中国成立后,刘定忠吸收当地民族民间歌调,加入方言,创造了高亢、悠扬、热烈的西腔艺术风格,标志着腾冲皮影发展进入辉煌阶段。可惜文革经历“四旧”、“封资修”,绝大多数靠子和剧本被焚,刘定忠愤愤而亡,皮影戏停止演出多年。
改革开放后,腾冲皮影戏又恢复生机。一个村寨的皮影戏组称为一个“堂”,80年代初发展到24堂。西腔分布广泛,这时还出现东腔,以旋律悠扬婉转、气氛庄重闻名,但没过多久就消失了。
90年代后,民间艺术受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艺术形式冲击,皮影也逐渐萧条。最后,只有像固东刘家寨皮影戏班这样有名有历史、有更新能力的少数团体坚持表演。刘永周受家庭影响,十四五岁就随父辈学习皮影整套技艺,活跃至今,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皮影事业中。
二、腾冲皮影造型特点
腾冲皮影主要由头靠、身靠、动物靠、冠饰及兵器等几部分构成,形体比其他地方大,高约70厘米。最讲究头部造型,通过变换头靠,有限的几个造型能虚拟出形形色色的故事及英雄人物的造型。解放以来,连环画普及,民间匠师参考连环画中人物比例关系来制作,线条流畅、圆润,造型朴实规整。
在牛皮上造型较艰难,限制多。腾冲皮影师傅发挥材料长处,巧妙构思、大胆创新制出新的形象。影戏表演是在平面的空间利用光线投射形体后的效果。根据这门艺术特点,造型采用侧面构图。人物的体态特征需要大胆概括、夸张,细致处又精雕细琢。
刘永周的皮影继承性较高,一拉线头、手、脚、身几个部分就能协调活动。他雕刻的靠子线条优美、异常精细、用色大胆合理。他分出不同浓淡、干湿,利用颜色的重叠、点勾,丰富造型魅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发展中不断创作,一些造型有强烈的现代感。
三、腾冲皮影的现状
(一)积极因素
随着时代进步,剧目形式更加新颖。方言唱腔中加进Rap风格,布景也从白布变成配有场景的幕布,同时用数字手段配字幕。政府将皮影戏班统一管理,建成皮影社。开发皮影旅游产业、开体验班,在腾越文化园开起“刘永周皮影”店,这也标志着腾冲皮影产业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近几年腾冲政府举措有效。一方面,腾冲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皮影戏作为文化体验吸引了游客,就此达到经济效益上的双赢。而游客看戏买纪念品,客观上养活了艺人,这对传承人是一种保护。
(二)制约因素
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艺术潮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样背景下,皮影艺术出现矛盾:方言对白、造型、故事的保留才原汁原味,但受众面不大。现在看皮影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和外地人,完全变成一种猎奇。即便刘永周先生努力办培训班、收学徒,在时代大环境下也无多大效果。
重要的还是传承人问题。老艺人终归老了,新的艺人必须跟上。但腾冲本地接触皮影的并不多,特别年轻人更是少之甚少,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即便永周皮影社这样有名的场所,现在年轻人也只有五、六个,看来文化艺术传承的断层正在形成。
四、腾冲皮影传承之我
首先,皮影戏生长在民间,活态保护最为重要。只有把它盘活了,民间艺人有生存的经济基础以及创造的动力,这项技艺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从这点上看,开发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可借鉴民间艺术发展较好地区,考虑与周边几个旅游城市联合营销文化产品;皮影形式样式要多元。创建腾冲皮影自己的网站,让腾越皮影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逐步为大众所接受和青睐。
其次,应调动各种机构保存、研究皮影造型。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对皮影戏目、靠子形象、表演流程以及雕刻制作工艺进行记录、存储,给它建造必要的数据库。市级博物馆应收藏一些产品,借助博物馆研究实力、保管保养手段进行保护性收藏。地方政府应鼓励投资、重点扶持,争取在当地建造流动式传习馆。
还有,学校是成规模、上水平的传承文化场所。遗憾的是,云南省各高校美术院系未见收藏皮影戏造型道具,即便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这样的重要场所,也见不到皮影的踪影。在戏剧领域,历来不乏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采风,但同样因种种原因,皮影无法单独作为一种样式登上大雅之堂,更难说什么保护、发展创新。不过,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意识的觉醒,我相信很多问题会得到解决,让我们一起为这项工作尽一点力吧。
注释:
(1)魏力群,《皮影之旅》,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16页。
(2)杜韵红,《腾冲刘家寨皮影艺术》《今日民族》, 2003年 第05期,第27页。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第03期;
[2]王韵凤编绘,《腾冲皮影戏》,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腾冲县文体局:《腾越文化览胜》,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