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杨国英
[导读] 初中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的时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非常重大。
        杨国英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牛牛坝初级中学  616450
        摘要:初中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的时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非常重大。初中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初中生的智力,提高初中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有效策略
引言
        数学教学不同于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才能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教学环节缺乏互动性,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影响学生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1转变教学重心,关注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重心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变“课堂”为“学堂”,激发初中生关注数学的热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初中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提高初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初中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秉承开放性和多向性的原则,从多维度引导初中生对数学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帮助初中生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增加和扩大数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掌握初中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找到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当发现初中生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初中生创新解题方法有很大帮助。当数学教师发现初中生思维混乱时,要帮助初中生理清思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增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有效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究问题,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时,学生要认真观察不同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可以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然后教师科学引导,并总结归纳,就可以得出勾股定理。自主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关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更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解决问题也是一样,往往过度看重学生解决问题后呈现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探索、体验”两大关键词,强调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本身就需要过程,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如此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探究能力。所以,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关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其数学模型,为提高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4鼓励多元化解题,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涉及初中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同样的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理解不同,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鼓励解题的多元化发展,帮助不同的学生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初中数学知识存在逻辑推理的问题,逻辑原因掌握与否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有关,在多元化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渗透逻辑推理思想,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以一元二次方程x2-2x-8=0的解答为例,不同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选择的解题思路不同,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以使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由此实现数学问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大部分学生想到用因式分解的方式来解题,即将其转化为(x+2)(x-4)=0,此时可以得出x的取值;部分同学想到使用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移动项之后可以得出x2-2x=8,在此基础上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1,可以得出x2-2x+1=9,此时同样可以得出结果;再者还可以使用公式法,设定a=1,b=-2,c=-8,且Δ大于零,此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这样也可以得出对应的取值。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都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练习例题的结构情况。有的解法能明显看出,如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有的解法则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构造出来,如配方法。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其实只能使用一种解决方案,而其他解决方案则是其知识体系构建的盲点,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解题思路,鼓励其去了解和掌握其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自身解题思路的多元化,这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学习过程。
5抓好课堂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循序渐进提问。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可以先提问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图象,之后再提问其变量、定义域、值域等因素,最后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延伸、平移、象限变化、趋势变化等变化特征,奇偶性、周期性,连续性的性质特征。(2)分层提问。在传统教育提问环节,教师往往会采用“满堂问”的提问方式,这很可能让学优生吃不饱,让学困生吃不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分层提问,将会让教学更有效果,对学习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较难问题,激发其学习潜能,对学习较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出简单问题,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心。(3)课堂引导。教师采用侧面启发式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困惑不解、原地等待讲解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再创设二次问题来引导,持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持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陷入僵局时可采用实践探索法以及小组多人合作学习法。
6高效的作业练习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作业习题在精而不在多,教师布置作业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作业过多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还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重视提高作业的质量,尽量使每道习题都具有针对性,在数学作业的选择上要涵盖较广、题型全面、突出重点,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展开,通过作业练习,一步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结语
        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知识基础的训练,让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寻找到相关的问题解题套路,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体验,最终爱上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永才.打造深度教学课堂,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8):56-57.
[2]仓怀宝.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有效性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4):138,148-149.
[3]乔天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4]关乾相.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5]邱桂连.浅析如何培养初中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