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黄琳
[导读] 网络为当代人获取和传播信息、自由发表观点、表达诉求、释放情绪情感等提供了重要场域,人们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由网络所构建的媒介化和符号化的拟态环境之中,网络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
        黄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网络为当代人获取和传播信息、自由发表观点、表达诉求、释放情绪情感等提供了重要场域,人们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由网络所构建的媒介化和符号化的拟态环境之中,网络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95 后”“00 后”大学生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涉入和依赖,比以往任何时期、任何人都要深刻。网络拟态环境在大学校园中的广泛构建和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均产生了极大影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感与信任度的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被弱化。因此,探究分析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策略,对改进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十分必要。
关键词:拟态环境;网络拟态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引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载体,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巨大承载性,将海量的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向学生对象扩展,最大限度地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加有效地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多样性教育形式替代了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固定形式,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形式表达和传输,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对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这种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地,有助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1 拟态环境概念阐析
        拟态环境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沃尔特·李普曼于 1922 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他认为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大化,现代社会变得巨大和复杂,受认知能力、行动范围所限,人们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之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获取相关信息,拟态环境应运而生。“拟态环境是人们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以现实环境为模版,借助媒介并运用符号系统反映出现实环境的信息,从而构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基于此定义可知: 第一,人们所生活的外部环境被区分为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虚构的拟态环境,它不是真实存在的环境,而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作为一种信息环境存在于人们和客观现实之间。第二,拟态环境不是一种对全部客观世界的“镜像式”反映,而是媒介对部分典型事件或信息进行筛选、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符号化环境。第三,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多数时候不是一种直接的反映,而是通过对拟态环境建构的影像进行的认知,它既可以真实客观,也可以歪曲偏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第四,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到现代的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等,对拟态环境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变革性影响。
2 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
        2.1 网络语言差异,导致形式亮度有限
        多样化内容形式的呈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重要法宝,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优势,呈现有亮度的内容形式重点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主体间网络交互语言的建立及在此基础上的顺畅沟通。“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等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此类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主体的网络语言差异消除不彻底。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也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的年龄和角色背景不同所引起的语言习惯等不同。
        2.2 价值观层面的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于网络平台可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网络本身作为一个基础性体系,其是以关建技术为支撑点,通过网络框架、数据传输模式的界定,令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其仍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我国在网络平台建设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话语权缺失的问题。甚至部分西方国家以网络平台为切入点,对西方所追崇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渗透,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引导。而从大学生群体来讲,大部分学生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之间,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其并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就令学生产生认知度不足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步入大学以后,开放式教育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这种思想行为上的跳脱,也将使学生从原有的应试类教育思维中转变出来,一旦学生自身的意识形态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蛊惑,极易对固有的生活理念造成冲击。此外,学生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辨别能力,当自身主观思想认定某一类意识形态的道路是符合大学生群体的游玩状态时,则将令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3 主体需求错位,导致理念角度偏差
        精准定位符合青年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式和理念,并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聚焦点和重点施力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牢固阵地,是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服务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声的有力平台。就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解答自己思想困惑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指引。两种主体需求的错位,易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甚至理念的错位。若仅以其中一种主体需求为主要施力方向,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的缺失。如何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融入并全面体现学生主体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4 网络思潮对大学生道德原则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网络思潮产生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文学、音乐、影视、直播等媒体传播手段占据了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其中包含的网络思潮也对沉迷其中的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以网络文学和影视为例,这种随着经济社会和大众传媒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文化产业,是大众艺术趣味和网络科技发展结合的产物。这些新兴文化为了吸引受众,注定要不断降低欣赏门槛,制造话题冲突,以获得曝光度和讨论度,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水平。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因其在感官刺激和话题讨论度上的不足而被束之高阁,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而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领袖便能以此为契机夹带私货,大肆传播网络思潮,其中不乏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部分。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大学生们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追捧使各种非主流思想迅速传播并蔓延,有些思想趁机冲击并淡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一再地冲破思维底线。而网络游戏、直播等文化更是公然和金钱消费挂钩,引导大学生建立不健康的金钱观念和消费理念。


3 网络拟态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策略
        3.1 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硬实力”,
        一是好“把关人”,净化网络拟态环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最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指出: “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后来传播学者怀特把“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网络拟态环境建设的“把关”能力,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来指导实际工作,提高信息分析、评价能力,将歪曲的错误的观点“过滤”后再传递给大学生。二是提高议程设置能力,主导大学生信息关注动向。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慕斯和唐纳德·肖认为: “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议程设置既能决定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尽管议程设置不能控制公众态度,但只要创造合适的环境、把握合适时机,设置合适的议题,就可以使公众建立共识、引导舆论。
        3.2 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人性化,比较直接,更容易沟通。比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等。传统的心理学技术,是网络所不能达到的,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催眠、沙盘游戏等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教育面,丰富了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方法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是传统教育所不能及的,更容易被目前的最大网络群体在校大学生所接受。因此,两者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可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
        3.3 建构以文化输出为目标的思政教育体系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思政教育,其将传统课堂教育机制与网络教育机制整合,通过资源倒入,令学生对多元化内容进行学习,然后结合实践教育工作,保证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得以认证,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此,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体系时,必须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在课程知识讲解过程中存在的兴趣点,建构出多维度的渗透性教育机制,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是与思政教育内容延伸为切入面,令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可充分了解到思政教育对自身专业观以及职业观形成所具备的促进效用,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将文化观念导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挖掘出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生价值,进一步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3.4 重视融入真情实感,加强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体系
        培养人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有温度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呵护,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也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迸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高校需重申情感教育的原则性,重视或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实情感的融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眼长远,注重从育人的角度看待并支持学生的发展,及时疏导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解决学生实际的困难、统筹引导学生长远与近期的思想认知等贴近学生实际的举措,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切实感受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温度,更加具有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成为一个聚集关爱、产生关爱并延续关爱的坚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着力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体系建设,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线上主要解决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性问题,而线下主要解决个性问题,同时推进解决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在线下工作实际中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关心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合情感和温度教育,使线上线下互补性融合,努力将学生培养为一名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时代新人。
        3.5 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
        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娱乐、社交的偏好和特性,打造校园主流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信息,而且可以实现学习或娱乐交友等目的,并能通过公开或私密方式对高校学生管理及服务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浏览所有公开内容,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掌握学生动态。针对那些大学生不便公开、难以启齿的隐私性质的内容,在平台上开设匿名交流区,建立信任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严格保密,采取合适方式引导学生,疏导他们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发现那些藏匿于平日不曾透露出的问题,更加全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自主性,积极开发学校主导、学生参与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移动终端应用,如高校BBS、百度贴吧论坛、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主题网站等。这些平台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工作都由大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内容监管和宏观运行方面给予指导。
        3.6 培育创新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网络的冲击下,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适时做好角色转变,既要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又要具有扎实的信息网络理论和熟练的技术、较强的网络意识和高尚的网络道德,了解网络运用规律,懂得调控、过滤及发布网络信息。要加强对论坛及各种网页链接的审查,掌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引导广大学生遵守网络规则,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更好地交流,教育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是要抓好主体队伍建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二是成立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三位一体”的一线工作队伍。三是成立心理拓展社团及班级心理委员。四是抓好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树立榜样。通过四支队伍建设,可以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心理现状,真正做到沟通无障碍。
结束语
        网络拟态环境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和价值观博弈的重要场域,它的发展为大学生参与描绘、摹写、微缩世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迷失、思想冲突,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直面网络拟态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能巩固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主导地位,这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逻辑。
参考文献
[1] 丁凯,宋林泽.试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134.
[2] 孙攀远,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64-65.
[3] 何开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转换与模式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188-189.
黄琳(1974.4--),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