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对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王悦
[导读] 基于现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应该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王悦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215000
        摘要:基于现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应该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新型的德育教育模式,以教育戏剧引入到德育教学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的体现,并提出教育戏剧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希望给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教育戏剧。
        引言:调查发现,现阶段小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对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常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较为单一,学生无法产生对教学活动的实际兴趣,则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小学教育阶段,利用教育戏剧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故事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学生在观看现实中的道德案例的过程中,也能够意识到道德品行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的体现
        (一)小学德育课程形式“徒有其表”
        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德育课程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把德育课程当作文化课程来讲授,将德育课程所用的书籍或是材料照本宣科的进行讲学,学生的德育课程与文化课程没有区别,只是将教师所说所写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以便通过考核。
        例如,教师以教材中雷锋的事迹为例向学生阐述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师只是简单的讲述事迹与精神,学生也只是在一旁倾听。这样的学习很难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大的冲击,更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情感的激荡、认知的冲突,最终化归为种精神的鼓舞、价值的追求和行为的准则。学生对德育课程的体验与对一般文化课程的体验无异,只获得道德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道德上没有情感体验,不能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准则,德育课程的收效不大。
        (二)学校德育课程的手段、方法较为单一
        在小学德育课堂中,虽然书中留给教师的德育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当下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如同上文化课般,将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知识灌输给他们。可见,灌输是许多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手段。但是灌输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没有关注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以及人格独立的需要,忽略德育的育人规律,没有让道德知识与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学生只能明白教师要求这么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此种形式只能暂时改变学生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更有甚者,在教师灌输过程中引起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或是逆反心理反而会让德育事倍功半。


        二、教育戏剧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一)以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戏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前应该明确的教育的主题,积极创设教育戏剧的情境,在设计完毕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细化这一教学场景。在这过程中,学生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
        基于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能够通过主动演绎角色的方式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使用手机的一天为主题的教育戏剧,通过将这一情景再现的,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当学生意识到了手机的危害后,只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使用手机方面达成共识。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对这一活动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
        (二)教育戏剧融合多种德育手段和方法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有许多,不仅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法,引导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自我教育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训练法逐步训练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教育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可以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提升,对于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举例来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向校园欺凌,说不为主题的德育课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扮演教育戏剧中的各种角色,比如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和家长教师等角色,通过教育戏剧重现校园中的欺凌场景。在排练教育戏剧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互换,使学生体会到,其他角色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打下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戏剧的综合性作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理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戏剧,这一门艺术的辅助性作用,不断优化现有的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立足于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育戏剧中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通过教育戏剧真实的反映现存的德育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德育课程。因此利用教育戏剧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教育戏剧让情感德育精彩绽放  山东省济南市滨河小学[J].教育家,2019(42):2.
        
[2].山东省济南市滨河小学  教育戏剧让情感德育精彩绽放[J].中国德育,2019(18):81.
        
[3]徐延春.戏剧教育,照亮孩子的心灵——济南市滨河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J].教育家,2018(3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