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湖南大汉技工学校(产业园校区)
摘要:随着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也被整个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电工基础”是中职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研究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该专业的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电工基础”的相关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因此,本文结合多年中职教学经验,探讨中职《电工基础》在实践中的教学方法现状与创新。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方法;发展;创新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对于我国人员结构分配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因此,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研究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现状与创新,可以使得《电工基础》课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从而不断提升该门课的学习质量。
一、当前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职的学生群体,本就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中职选择的专业可能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被迫选择的,并不是自己心里真正喜欢的【1】。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也导致课程学习氛围沉闷,氛围比较差,学生上课时不太遵守纪律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质量明显不高,最终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开展,也影响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中职的教师,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教育机构对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培训机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思路,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也不利于“电工基础”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教学手段不多元,往往使得学生学起来无聊,教师教起来费劲,从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引导性不足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点只是简单的传输,机械式的教学,学生只是通过课堂了解相关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对于知识点之间互相的联系,或者知识点背后深层次的理念,教师并没有进行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能力得不到发挥。
二、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想提升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只有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全面地掌握,充分的了解到目前该门课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性的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逐渐提高,只有从理念上进行改变,才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不断促进《电工基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2】。
(二)引入新型教学资源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想提高教学质量,第一个方面是转变教育理念,第二个方面就是要不断增加多元化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新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微课,多媒体等形式,内容丰富,手段多元的开展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地把握教材中的内容,通过丰富的新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并且能有效实现《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中职《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开动脑筋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与同类型院校的教师积极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程过程当中。首先,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是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其次,新型的教学方法往往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能够学深,学精,学透。再次,新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适合其他学校的不一定是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适合其他班级的也不一定只适合本班级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促进教学手段更优化、教学质量更满意。
电工基础这门在中职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课程在学起来并不复杂,教师只需要掌握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探索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冉小平. 浅谈中职《电工基础》理论课的教学[J]. 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19):23.
【2】姚天晓. 浅谈中职院校《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 装备制造技术,2013(5):253-255. DOI:10.3969/j.issn.1672-545X.2013.0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