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之养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屈纯
[导读] 文明礼仪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种种原因
        屈纯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省恩施市445000
        摘要:文明礼仪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种种原因,不少中职生却出现了精神滑坡的现象,出现了各种不良文明礼仪行为。为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本文从缺失原因、教师素养、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拙见。
关键词:中职文明礼仪 习惯养成  途径与建议
        随着当前物质水平的提高,本应是“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不少中职生暴露出来的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却层出不穷:社会公德意识差,不懂得礼仪,不懂得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在仪表行为、接人待物、言谈举止、社交方面不懂规矩、“骄娇”二气严重,在家不爱劳动,害怕吃苦等等。但自古以来,礼不仅对我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帮助,对整个国家的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持,对国家建设和文化的延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里也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古人短短几句话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礼仪的重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一名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学好礼仪、用好礼仪,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过程中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德育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或只重技能、重应用、重能力,只要学生能轻松学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掌握灵活的应变、应用能力就能达成任务的教育误区,让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疏于达成,导致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脱节。
(二)、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相对薄弱
        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班级当中,礼仪行为表现最差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是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长大的;有的学生是离异家庭,父母的关系一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只要给与物质补偿就可以了,或者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养尊处优,不懂得感恩和回报,更不懂得尊老孝亲。还有的学生受父母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的影响,耳濡目染,养成了同样的恶习。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冲击
        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还不足。当前部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失当、内容失真、经营失范、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社会中广泛传播,这些都给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播下了不良的种子。尤其是来自西方不良文化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对青少年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大。
        学校是一个繁衍文明的地方,理应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校风校纪、班级的班规管理、老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处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变一些老师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是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前提条件。
二、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 加强对中华传统礼仪认识的思想认识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至国家制度、下到个人行为,都有具体的要求与标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礼仪方面的知识极其缺乏,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某些做法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礼仪的做法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知。比如一些学生知道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立时不能站在门的中间,却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在《礼记?曲礼》中就已说到:“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就是让学子们明白在长辈面前怎样做是谦逊有礼的。因此,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文化学习,加强其对中华传统礼仪的深刻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拟的。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者每一个学生。因此,加强教师礼仪素养的培训,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礼仪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礼仪培训活动,学习系统的礼仪文化知识,听取礼仪专家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学校有意识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地礼仪课堂,编写出高水平的礼仪教材。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礼仪教师,课上课下都是礼仪课,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遵从礼仪的典范和榜样,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环境
        以课程开发为契机,以校本德育教材为载体,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会感恩社会,全校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精神。学会感恩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教师的辛勤劳动,懂得感恩,表达对老师的爱戴和尊重,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内涵的认识。学会感恩父母,通过阅读德育读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编自导自演,表达了儿女的拳拳报答感恩之情。
        以“文明风采”等大赛为平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第二阵地,开展崇尚时间、奉献社会教育,营造学礼、讲礼的校园氛围。用大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喜悦、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对具有更强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职业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由“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
(四). 构建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以及教育孩子的内容,都会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都十分重要。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并就学生的行为、思想动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尤其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社会公共场所、影视、报纸、杂志等传媒和现代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对待这类信息,不能一味采取“禁”或“堵”的办法,而要积极主动地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之加以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指导他们提高自我教育力,学会教育自己,指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保持并增强“善”的道德力量。
结束语
        近代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 行之成”。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同样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开展中职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时,要做到知行合一,“知”的方面要执行,“行”的方面要有知,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要使礼仪教育能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不但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投以重视的目光、坚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把家庭、社会和教育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文明素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启见. 中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调查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2017
        [3] 范坤燕. 让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在孩子心中扎根[J]. 华夏教师. 2012(08):47
        [4] 晏婷婷. 也谈礼仪教育之道[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07期: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