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常雨竹
[导读] 本文立足于政策文件,从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幼小衔接时间阶段、幼小衔接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主要指标四个方面对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展开分析。
        常雨竹
        山西省康乐幼儿园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政策文件,从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幼小衔接时间阶段、幼小衔接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主要指标四个方面对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展开分析。发现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园所组织力度不足、教师落实不到位、家园合作程度较低、活动组织不深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园所组织力度、提升教师素质、不断争取家长配合、活动组织程序化等建议。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状;问题;策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互相衔接,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过渡期。研究者对幼小衔接的年龄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5-7岁)并达成共识[1]。恰当的幼小衔接是支持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转变到小学,渡过这一次“人生危机”的重要过程。已有研究表明,不当的幼小衔接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在课程学习、生活习惯、社会性发展、个性品质等方面出现系列不适应表现[[2]:孙明珠.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2]。因此,分析目前幼儿园正在实施的幼小衔接工作,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对支持幼儿通过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度过这一转折期有重要意义。
        一、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及分析
        自2010年起中央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幼小衔接政策,我国幼小衔接进入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体时期。本文依托各政策文件对幼小衔接实施措施的政策规范,以山西省某幼儿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幼小衔接工作。
        1.幼小衔接实施主体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规范了学校、家庭(家长)、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均为幼小衔接实施主体。
        样本幼儿园积极开展各项幼小衔接工作,联动家长资源——请职业是小学教师的家长带领其学生入园为幼儿园大班孩子展示小学生活、讲解进入小学的准备工作,承担起了幼小衔接实施主体的责任。
        2.幼小衔接时间阶段
        各地政策对幼小衔接时间阶段的规定并不统一,有些政策规定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大班一年和小学一年级,而有些政策规定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
        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在大班下学期实施,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大班幼儿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大班下学期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融入幼小衔接的内容,这既满足了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需要又适应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节奏。
        3.幼小衔接主要任务
        为实现学龄前期向学龄期顺利过渡,各政策文本明确提出了幼小衔接主要任务,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建立起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体制机制;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衔接观,不断争取家长的配合;加强政府管理和督导,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
        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主要任务达成情况较好。第一,积极主动建立幼小双向衔接体制,将幼小衔接部分举措制度化。例如,将小学生来园分享活动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来落实。第二,积极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衔接观。通过家长课堂、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家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第三,努力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教师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展开活动。例如,大班幼儿跳绳活动既立足于大班幼儿手腕力量有一定发展的基础,又为升入小学的跳绳比赛奠定基础。
        4.幼小衔接主要指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幼小衔接指标设置奠定了基础,各政策文件对幼小衔接主要指标的设置不尽相同。本文以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社会适应四个指标来考察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内容。
        第一,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较为全面,以上四个指标均有所涉及。

        表1:幼小衔接指标涉及范围考察
        第二,身体素质锻炼制度化。样本幼儿园一年四季严格执行晨间锻炼,每一个班级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均按要求开展晨间锻炼活动,大班幼儿从器械游戏转换为晨间跑步,为学龄期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奠基。
        第三,生活能力培养日常化。自入园以来三年间始终在一日生活中重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大班幼儿劳动教育活动有所增加,例如落实值日生制度等,为幼儿升入小学值日做准备。
        第四,学习习惯养成重点化。幼儿园和小学集体学习有巨大差异,幼小衔接必须重视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小衔接期大班教师在组织集体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一定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取得家长支持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独立整理自己小书包和收纳衣物等的能力。
        第五,社会适应锻炼多样化。升入小学,儿童要适应新的物质环境、同伴关系、学习模式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帮助儿童平缓度过衔接期。样本幼儿园开展互访活动、体能大循环等多样的活动以发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二、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样本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第一,园所组织力度不足。突出表现在大班幼儿晨间锻炼仍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组织热身、晨跑活动,入园较晚的幼儿会错过热身活动直接参与锻炼。第二,教师落实不到位。值日生制度责任不明确,因班额较大,多名幼儿负责少量的值日任务,导致部分幼儿不能参与到值日中,养成逃避值日的坏习惯。第三,家园合作程度较低。普遍存在幼儿来园时间错过晨间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等问题。第四,活动组织不深入。开展幼小衔接举措之后没有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无法了解所开展的活动是否真的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园所组织力度。特别是对大班幼儿晨间锻炼的组织力度。整合大班教师资源,面向全部大班幼儿,设立由老师组织的热身环节、晨跑环节、拉伸环节等,形成流程化的晨间锻炼。第二,提升教师素质。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其问题。以班级值日生制度为例,教师应立足本班实际,增加幼儿可完成的值日任务,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幼儿值日生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调整。第三,不断争取家长配合。结合面向全体家长的家长课堂,个别化地对配合度低的家长开展工作,努力达成家园共育。第四,活动组织程序化。落实前期调查、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效果调查等各环节,深入了解本园幼小衔接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源,张志勇.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