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飞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小学教学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来突出。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辅助教学作用而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呢?在区里和学校的引领下,我们基层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秉承“信息技术当用则用”的原则在这一领域也做了大量相关实践研究工作,有所发现、感悟。
一、寻到兴趣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灵活机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为例,在这节课上,利用动画片人物马小跳人物,我制作动画情境微课---为了支援贫困地区学生,春天小学召开校园修补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在电脑上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兴趣盎然地投入帮助马小跳他们修补旧物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从而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比起常规数学课堂的学具更加直观、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感受物品的大小、颜色、形状和数字的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这里,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恰恰起到了增趣的作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拥有者。
二、获得增容点---学生学习的大容量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研室主任朱善萍老师说过:“因为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可能有大约十亿个突触,突触是神经信号的唯一输入渠道,当信息输入大于输出时,学生领悟到的知识会更多,也就是说突触实质上会影响学生的悟性,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握一切机会加大信息的输入量,所以才要建议学生要大量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够在有限的课堂里通过一个载体大量接触不同类型的题增大输入,学生的输出效果一定优于传统课堂。比如,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一课中,我在微机教室环境下利用学校“友协二小学习平台”反馈习题的数据,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调整教学策略,增大课堂容量,帮助学生巩固内化知识。除此之外,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利用平移解决面积问题》一课为例,我也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置课后习题,请同学登录“友协二小学习中心”,在电脑前点击作业,进行习题检测。一共四道习题,通过平台反馈的统计结果,有的放矢对于错误率较高重点研究,并且可根据错题出同等类型题,随时增加练习,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
三、抓准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数学新课标中写到:“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也就是我们一切的教都是为了不同层次的学,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为学生需求所服务,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困难点,而学生的困难点往往是我们教师的教学重难点。
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方式(二)《轴对称》为例,在第二学段,教材在这节课的编排上提高了要求,需要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即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并且会根据对称轴找准对称点,进而补全轴对称图形。如何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呢?传统的方式是利用PPT播放教参提供的视频,但是这些动画必须从头放到尾,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能够根据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灵活使用,因此,这时我想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喀秋莎8.0软件进行录屏,动画随取随用,我可以根据课堂情况从任意地方暂停、反复播放,也可形成一个整体对动态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梳理,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认识,掌握所学知识,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也想了很多办法,传统PPT设置的动画上面的字较小,学生看不清细节。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直观感知图形的运动过程,我利用喀秋莎8.0录屏功能录制学生补全图形的动态过程,并后期剪辑放大了原有动画,让学生看得更加清楚,规避了传统PPT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特点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除此之外,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利用平移解决面积问题》一课中,本节课是在微机教室进行的,我充分利用了微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载体、辅之网络平台和实物展台进行教学。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课中使用方法指导微课,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在新授部分,学生们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我将包含3个方法的方法指导微课存放在学生电脑桌面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微视频资源通过反复观看掌握基本方法,而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后,还可以利用微课验证的自己的想法, 并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在本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小结提升的微课,让学生体会本课中蕴含的转化和优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找到应用点---学生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写到:“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可见,数学课标中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的新理念。诚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上我们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要数学知识有源头可寻。
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利用平移解决面积问题》一课为例,导入部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我利用微课创设园丁李叔叔铺草坪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们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除此之外,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方式(二)《轴对称》 中,因为第一学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知识与生活脱节感受不深的现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利用微课从开始设计圣诞节板报的情境,到回顾学习过的生活化的轴对称图形、标志等,再到本节微课中的画圣诞树、装饰物五角星,最后到生活中轴对称事物现象的拓展延伸,无不呈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生活中的数学的概念。
五、培养核心点---学生素养的生成点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这段文字来自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教师要培养具有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学生。
科学推理的培养方面,在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垂线段性质》一课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垂线段的两个性质,其中第二个性质是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处处相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一性质的认识,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而在这道题中的3组图都是黑林视错觉的经典案例,由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证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了,那怎么看起来不像呢?”引发学生思考,那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我抓住这个切入点,制作了《黑林视错觉》这节微课。我将这节微课应用到一节常规课的拓展部分,其应用效果明显。第一,利用微课的交互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们盯着静止的画面,前后左右地挪头,惊讶地看到静止的画面水波荡漾,静止的花朵也动起来,仿佛自己的眼睛被别人操纵,一阵阵坐着摩天轮般的眩晕,感到不可思议、甚是新奇。特别是在观看《黑林视错觉》后,学生们进行反馈时,感受花瓶错觉的神奇、语出惊人。最后在这节课结束时,学生谈收获也提及神奇的视错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了用肉眼看到一切,不一定都是真的,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才能知道真相。”,这也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微课还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检验习惯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验证的求真精神!
然而,在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方面,我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了生活情境的习题,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帮助小伙伴设计有规律的漂亮的花边,学生们在电脑前通过自己的小手选择不同的字母、植物、动物等图案,培养出两个、三个为规律循环出现的漂亮花边,这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正如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我们教师要寻到兴趣点、获得增容点、抓准融合点、找到应用点、培养核心点,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使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