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张宇航
[导读]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对党员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在建党初期就开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认知和实践活动。
        张宇航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对党员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在建党初期就开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认知和实践活动。通过夯实理论基础、激发民族认同、践行革命实践等路径合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培育使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壮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队伍,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体系,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只是一种观念、情感,还体现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信仰者内在的从“认知”到“相信”再到“信仰”的过程,最后体现在实践行动上。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写在了党的旗帜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逻辑,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一、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论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之本。建党后,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系统体系,在理论层面就需要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通过创立出版社发行机构、创办报刊等多种方式作为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帮助党员群众全面、深刻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夯实理论基础。
        党成立之后,加强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如陈独秀和李达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摘译,邓中夏、熊德山等对《哥达纲领批判》进行过摘译,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无政府主义的著作。此外,还对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翻译作品,如《资本论》(李漱石译)、《哲学之贫困》(黄式遵译)、《国家与革命》(康明烈译)等,这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党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除了翻译工作以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领导人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后,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解读。如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瞿秋白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夯实了理论基础。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还注重语言和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和方法,既能说得要领,又能帮助没有基础的受教育者理解。方法上如在“费解点”上进行批注等,使受教育者进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上,除了创办出版社和报刊、杂志之外,还通过编撰小册子、创作标语口号、创办党校和工人学校作为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通过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了党员群众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晓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党员、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民族认同
        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无与伦比的体系科学性、逻辑严密性在建党初期获得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性认同,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信仰者,则是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运动以及制度能够救拯救党当时的中国于危亡之中,能够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也探索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联系起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革命信仰教育。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号召党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民族认同,首先体现在党的政策上。在革命纲领上,党在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具体实际之后,在中共二大提出了为了实现“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需要先“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不仅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理想与中国革命阶段性理想相结合的统一。而且在在第三届中央支委会扩大会议通过的《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明确指出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编辑关于中国问题的著作—做解决民族革命阶级斗争中种种问题的理论上根据。
        革命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阶段性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革命问题成为中心问题,需要通过革命信念的教育鼓舞党员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而奋斗。这一阶段革命信仰培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必胜信念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信念的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等。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建党初期党员群众信仰追求的原动力。在革命信仰培育的中,通过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以民族危亡为着眼点,追求人民的自由解放,为受教育者营造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底色。通过培育革命英雄主义信念等其他革命信仰的因素,改造了党员群众的精神观念,为革命积聚了巨大的力量,是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成功。
 三、领导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实践
        党员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后,践行在行动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也需要外部实践不断地打磨、强化。建党初期党领导党员群众坚定不移的贯彻革命路线、为实现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在革命实践中浴血奋斗,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践途径。而且正是由于这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发下开展的革命实践运动,成就了建党初期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性和工作的实干性,在马克思户主义信仰的培育方面,也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在党地二大就指出,我们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为了贯彻这一要求,各地党组织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了一些列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党的基础建筑在工人阶级的上面,因此党初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实践途径体现在工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上。1922年6月,中共组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在建党初期,党主要领导了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工人运动的高潮顶点。党在工人运动中不仅向工人阶级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且唤起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们用行动反抗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信念。工人运动把工人阶级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壮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队伍。此外,建党初期领导的革命实践还包括领导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功一个大的群众党”,因此党在各地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联合工农互助。工农运动与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等其他革命运动合力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种埋在受教育者的心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引导[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燕.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李英;杨超.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云梦学刊,2019.
[4]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