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颖霞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五小学510800广东省
【内容摘要】阅读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也是关键点。为提高学生读懂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数学批注,即:通过圈、点、勾、画、注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读懂题意并进行有效分析,最终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批注、数学阅读、解决问题
一、数学批注的概念和意义
数学批注是学习者在平时阅读教材或在听课过程中(后)写下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对阅读内容的归纳、挖掘和重新整理及其反思的过程,是形成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1]。数学批注的形式有圈点勾画,数学符号、图形或自然语言等。数学批注简洁且有逻辑性,有助于学习者养成理性思考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2]。然而,笔者发现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注意细读,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或机械模仿老师讲解的例题匆匆下笔,缺乏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正误的判断能力,缺乏自我反思的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数学批注,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使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加注的良好数学阅读习惯,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读懂题意并进行有效分析。研究表明,数学批注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二、数学批注在读懂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对数学问题进行批注是读懂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批注。
(一)符号式数学批注,把握问题的关键
由于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手脑并用,读写结合的过程,要求细致阅读,具有不可跳跃性。因此在读题目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对题目进行符号式的批注,把握问题的关键。这种批注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而且也是最常用的。笔者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里面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对阅读内容进行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的精读的习惯。如用“____”划出题目的条件,用“~~”画出问题,用“△”符号标记重点的字眼或者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用删除符号“”标注题目的多余条件等。
例如:“袜子原价6元一双,超市今天搞优惠活动,袜子买五赠一,如果优优买了6双袜子,实际每双袜子花了多少钱?”该题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是“买五赠一”, 即只需付5双的钱可以得到6双袜子,或者对“买了6双袜子”的理解即买了6双袜子,只需要付5双的钱。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可以用画圈的方法批注题目的关键字、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正确解题,如图1所示。
又例如在解决两步的计算问题中,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不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是由于没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所致。利用下划线和数字符号批注出第一步算什么,再进行计算,强化运算顺序,使学生懂得整体读题的重要性,避免只看局部因为数据特殊而产生的错误。
(二)画图式数学批注,建立形象表征
小学生遇到纯文字表达的问题时,题目就显得抽象,往往比较难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把用文字表达的问题情境转化用图形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把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比如:13个小朋友排队玩钻洞游戏,从前面毛毛排第4,从后面数优优排第5,毛毛和优优之间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引导学生边读题目边进行画图式数学批注,建立形象的表征。如图3,按顺序写出1到13个数字代表13个小朋友,圈出代表毛毛和优优的数字,分别是数字4和数字9,他们之间的数字5、6、7、8就表示他们之间一共有4个小朋友。
还有一种画图的方法,画图式批注如图4,则列出算式13-4-5=4(人)或者13-(4+5)=4(人)
以上两种画图式批注都把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了,学生成功地读懂数学问题,使得问题解决起来十分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读懂行程问题、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在遇到解决图形问题时也建议学生画出草图,把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具体的图形语言,建立形象表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标题式数学批注,明确解题的思路
阅读与理解(或称“审题”)是解决问题难题的基础和先导,利用小标题式数学批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明确解题的思路。首先是细致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和条件,即:问题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已知?然后,动笔做批注,批注每一步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利用小标题式数学批注能帮助学生细致审题、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例如题目已知 “游泳池长25米,小朋友已经游了3个来回”。问题是“他已经游了多少米?”引导学生做小标题式数学批注如图5。这里需要注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可能出现用不同算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
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习惯写出小标题式数学批注,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阻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解题思路,教师适时评价,鼓励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小标题式数学批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四)自然语言式数学批注,突显个性思维
数学语言的叙述精确简练,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指导小学生理解题意的时候,除了圈点勾画外,还需要对解题过程中的关键词进行语义的转换,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还原,对问题的表述进行补全等。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概念真正的含义,写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如图6这题,除了符号式数学批注外,笔者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写出自己对题目理解的批注,对“截成4段” 、“增加”进行自然语言式数学批注“切3刀,增加6个面(底面)”。通过这样的语义转化,分析得出题目要求的是6个底面的面积,解题方法就显而易见了。
三、指导小学生做数学批注的注意事项
指导小学生做数学批注,需要注意:
(1)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教师把做数学批注的方法贯穿到课堂中去,每次都落实要求学生坚持做数学批注,需要有耐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坚持做数学批注,学生才能养成习惯,这样批注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审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灵活创新,形成模式。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逐步形成做批注的习惯、掌握做数学批注的一般方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思考和理解,灵活进行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批注,最终形成一种具有自身风格的批注模式。
(3)重视评价,反复提炼。对某个数学问题做批注时,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批注进行点评,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反复提炼,去伪存真,避免对数学问题的肤浅和片面的理解,使得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批注,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连国、傅海伦,数学阅读的批注方法及其价值[J].数学通报,2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