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青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提升小学生网络素养,使其能够科学、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工具,是网络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借助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例,从对接经验,培养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深化行动,提高小学生的网络运用技能;判断两难,强化小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引领价值,建构小学生的网络法治思维这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小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小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Charles R. McClure于1994年提出,他将网络素养概括为网络知识的正确判断和应用及网络技能的有效使用。现在的小学生,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成长,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受网络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指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塑造着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与他们共同成长,提供无限的学习和社交机遇。但是也让儿童的网络安全、隐私和身心健康面临巨大风险,网络欺凌、网络依赖和“屏幕成瘾”等问题趋于严重。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如何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小学生网络素养,引导儿童科学、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使其能更加成熟地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势在必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本文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梳理相关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解析并探索德法教学中提升儿童网络素养的实践路径,与一线教师共勉。
一、对接经验,培养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联网。虚拟的、开放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信息泛滥、失控,滋生如网络犯罪、网络恶作剧、网络诈骗等,个性和人格结构尚未成熟的儿童被这样的新技术包围,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呼唤对网络空间给予司法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对儿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其网络空间安全的风险意识,养成基本的应对能力和防护意识。以及练就一双慧眼,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展认知、判断力及媒介解读和甄别能力,形成必要的批判与怀疑思想。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科书是一种非动态呈现,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来传授知识,而是要用儿童经验的表达对儿童思维进行重构,以“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接,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来构建儿童自己的理解。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上“安全护我成长”单元中《心中的110》一课,在“不要上当受骗”的板块,除了课本上的传统案例,我们还可以补充儿童在网络中遇到骗局的案例,比如在玩电脑游戏时,有些小朋友被网络中的商家蛊惑,通过支付宝付款,不断花钱充值,直到被父母发现银行卡有大量支出。这些儿童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提醒学生不仅要对社会中的陌生人提高警惕,网络上的陌生人同样危险。
统编四上《道德与法治》“信息万花筒”单元中《网络新世界》一课,在“新世界 有规则”的板块,既要学会甄别判断信息,保护自己;又要做到不损害他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除了借助插图下方的小技巧学会避免网络风险的方法,还可以实现做一张问卷调查,采访以下身边的人(包括父母、伙伴),搜集他们在网络世界中遇到过的风险,又是如何解决的。然后课堂上进行整理、呈现,相信身边人的这些案例,一定会比教科书上的插图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统编四上《道德与法治》“信息万花筒”单元中《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在“广告都可信吗?”的板块,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可以请同学现场说一说你在网上买的东西与广告宣传之间有差距吗?通过诉说、分享自己经历,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广告,增强对网络上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
二、深化行动,提高小学生的网络运用技能
如今,学生普遍会通过网络传递和获取信息、在网络上社交、接受教育、消费购物和游戏等。作为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喜好多样且充满创意。要提高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了解儿童的需求才能激发兴趣,进而通过不断地实操练习,提高儿童的网络运用技能。
例如《网络新世界》一课,可以借助“互联网生活小调查”问卷,充当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助手”。问卷调查结果的生成,可以作为班级共享的资源,当学生以故事讲述者与大家分享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调查个体和整体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邀请其他孩子一起成为网络生活的共同讲述者,而不仅仅是听众。在感受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种种便捷服务时,不妨现场邀请学生进行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网络银行等操作,提高儿童的网络运用技能的同时,感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
此外,儿童还会利用如微信、微博、QQ等各类社交软件方式与他人沟通,网络交往已成为新时代儿童社交的重要形态,提高儿童的网络社交技能,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可以借助统编五下《道德与法治》“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将传统的公共生活拓展到网络世界里的公共生活,不妨与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相融合。由于新冠疫情肆虐,有些传统“公共生活”被迫暂时地中断了,但是网络上的交往却更加密切。在武汉封城的时候,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对接聚集在一起,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社会上涌现出了一些新概念,比如“云课堂”、“云聚餐”,“云会议”等等。通过一位小朋友的家庭,展示疫情时期大家如何网上购物、网上学习以及远程上班等,既实用又贴近儿童生活。
三、引领价值,建构小学生的网络法治思维
近年来,我国颁布和施行了诸多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对儿童的网络法治教育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儿童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一是在获取、发布、传播信息的同时,避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将法治案例引入课堂,建构其法治思维,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遵法守法,更好地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教材中的案例是既定的、有限的,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社会中的新鲜案例加入课程内容。如教师可以登陆“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安全教育平台”等查找相关资源,还可以选用法治电视节目中的视频来丰富课程资源。
例如在《网络新世界》“新世界有规则”的板块中,可以结合网络恶作剧、网络诈骗和网络黑客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行为带来的种种伤害,以及由此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链接一个17岁少年“小黑客”多次网络作案最终落网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法治对个人及社会的价值。最后展示教材中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将网络法治思维烙印在学生的价值观中。
结语
在网络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儿童才是真正的建构者。网络素养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过程,不是靠外部势力强制发展的,所以要激发学生内在认知结构发展变化而主动要求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借助以“童眼”入“童心”的儿童视角,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启发儿童自主建构正确的理念。教师要明确在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上,自身的角色是指导者与支持者,通过创设出真实的媒介情境,让学生在某个明确的情境下通过自身所获得的知识来了解互联网的媒介功能,利用协作活动来展开具体意义的建构。教师对学生展开网络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传授学生明确的知识内容,而是为了培养儿童相应素质与能力,最终学会利用现代网络为自己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成. 中专生网络素养教育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何颖. 从“儿童学习”视角理解和把握教材——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媒介”单元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9(12).
3、唐燕. 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J].课程 教材 教法,2020(2).
4、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