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卓越,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闫锋
[导读] 进入新阶段,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
        闫锋
        安徽省界首中学
        [摘要]进入新阶段,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县域高中教育更应该清醒返场,返回到百年树人的教育场。更应该坚定地回归,回归到教育的规律和常态。学校要用灵魂来引领,要用故事来凝聚,要用成长来增信。教育人只要眼中有向、谋划有方、足下有力,就能迎来学校发展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有灵魂;卓越;教育生态;C位
                                 
        在办学实践中总感觉到:学校是最应该坚守初心,但又往往迷失了初心;最应该讲究规律,又偏偏在现实中忘了规律;最需要静心前行,但却变得内心浮躁行为变形;最需要做好常态,却大多数人总是看不起常态。进入新时代,面对科技的高歌猛进、社会的日新月异、百年的未有变局,学校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县域高中教育更应该清醒返场,返回到百年树人的教育场。更应该坚定地回归,回归到教育的规律和常态。
        
        一、学校要用灵魂引领
        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依托,是正确价值观的归属,是学校的文化内核。
        提炼学校灵魂。学校的灵魂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要从学校历史和现实中去梳理,要从乡土文化和时代的使命中去凝练,要从学生和老师的智慧中去汲取。
        提升精神境界。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浓厚阅读氛围和书香气味道,突出艺术熏陶、运动强健。通过精神境界的提升,能使人因自身的不足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灵魂引领学校。作家史铁生说,灵魂必当牵系着博大的爱愿。有灵魂的教师才能用心立德树人,有灵魂的学校才能不忘初心,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二、学校要用故事凝聚
        在这里,学校的故事就是学校的历程,是学校师生共同书写的奋斗发展的篇章。
        靠苦干创造故事。华丽的教育理念不是故事,生动的教育实践才能生成故事。
        一是要过好办学最平常的日子。平常的日子就是日常扎实的行动。教育不缺乏宏大的理念,但实践这些理念的日常行动才有更重要的价值。学校要回归常识,抓严抓细抓实常规,形成常态。这是学校的应有之义。
        二是要搭好易渗透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教育载体,就是育人课程。教育的使命在于涵养立人之品,而仅靠上课、做作业是培养不出“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着,优雅生活者”的。
        三是要抓牢作为标准的尺子。办学要有标准,标准要精细、可操作、能闭环,汇总起来就成了学校办学的范式。有了标准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便降低标准。法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
        四是要聚焦平时最易忽视的梢子。“梢子”就是最后面的学生,即短板、弱项。要关注每一个人的成长,对落后学生不放弃、不抛弃。
        五是要直面挑战最难啃的茬子。对于困难和负面的力量要敢于斗争,不言失败。要坚信战胜困难的利器是坚持,而在坚持中最能获得成长。
        六是要扎好最有效激励的架子。建立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治理机制。


        靠管理优化故事。教育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教育不能封闭,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凝聚合力;要提升共情力,讲好发展故事。
        一是从最细小处设计。提升办学的内涵和品质,增强学校的品质感和标识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能让老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去践行。
        二是从最柔软处发力。多想家长和社会之所求所盼。办学的核心在于口碑和质量,其中口碑是基础——学校要管得紧,抓得严,老师负责任;质量是目标——学生有较好的发展,学校才有影响力,才有人愿听去听、去了解和接纳。
        靠品德升华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自觉加强修养,讲政德、立政德,展现学校师生良好形象。
        明大德。“大德不明,则问题丛生”。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忠诚老实,在是非、风险、诱惑上坚定立场。一个人失去了大德,就失去了正确人生的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拥有家国情怀,用大德涵养为师本性、引领育人方向、照亮学生未来。
        守公德。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关键在于每一个人的自觉维护与坚守,公德意识养成了,社会就能形成良好风气。教育工作者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用大爱善举点亮教育天空,用良言善意照亮学生心扉,用正道善行引亮社会风尚,成为精气神的传递者、真善美的弘扬者。
        严私德。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信念,才能成就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理想。如果育人浅尝辄止、教书遇难而退,人生理想就会如镜中花、水中月,成为空谈泡影。严私德,就要守住边界,不逾底线,慎独慎行,见贤思齐,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教育工作者要做重信践诺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培育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国家民主富强。
        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子,在教育事业的征程中,锚定大德目标,扬起公德之帆,划好私德之桨,才能讲好教育故事,传递出正向能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新的时代伟业,书写瑰丽人生华章。
        
        三、学校要用成长增信
        教育是一个静等花开的过程,教育应体现生命应然的生态。这个过程即是学校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长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对于教育而言,成功不是唯一目的,成长才是永恒的追求。得,是成功;失,更可能是内心的进步、心性的成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学校来说,成长的关键在于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不单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涵养高贵的品格。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踏上征途时,目标远大坚定,行动从容有力。
        成长是内在的唤醒。著名教育专家沈祖芸说:成长=发现山顶高度-借口。成长更多是内向归因。在工业化焦虑中如何唤醒每一个人的个性?如何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不在他人,而在我们内心自觉的作为。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不错过大道。
        成长伴随着追求。理想在彼岸,追求是精神的恒途。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事业,这是每一位教育人应思考的问题。
        一是工作上追求“算术式的积累和几何式的叠加相统一”。踏实做事,创新跨越。
        二是育人上追求“静待花开和猛药去疴相统一”。遵循教育规律,精准施策施治。
        三是办学上“追求社会价值和引领价值相统一”。无愧千家期待,引领教育发展,让有精英潜力的人成为精英,但让更多的人成为充满阳光的普通人。
        有灵魂的卓越,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理想教育、教育理想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教育人只要眼中有向、谋划有方、足下有力,就能迎来学校发展美好的前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