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李智娟
[导读]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且具有引导价值观作用的学科,所以,课堂提问实效性非常关键,要做到提必有疑,疑必有答,答必有思,思必有果。
        李智娟
        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中学 165012
        摘要: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且具有引导价值观作用的学科,所以,课堂提问实效性非常关键,要做到提必有疑,疑必有答,答必有思,思必有果。但是,目前课堂提问却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理性思辨不够、价值导向不明显、与学生学情不能产生共鸣、教师引导课堂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等等,本文借此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别从提升课堂问题提问的思辨性、对学科价值取向进行明确,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时政资源、巧用网络“法治热榜”新闻,提升初中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推敲提问语言等方面来提出提问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问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但是从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对此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热情度不高,师生交流不密切,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不足导致。课堂提问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或者是答疑,所以预设提问环节非常关键,而提问的时机、方式、语言以及问题情境等都非常重要。本文即对提问的不足与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提问的有效性都非常有利。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不足
        1.1 理性思辨不够
        《道德与法治》比较抽象,思与学如影随形,因此,理性思辨是非常关键的,然而目前,该学科的课堂提问中思辨性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方面。从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提问在围绕教学目标方面往往比较片面,一般是为了增强记忆或者是理解知识点而提问,即围绕本章所学知识点来提问,如在《我与他人和集体》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沟通、宽容、诚实、正义、化解矛盾等等,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在提问问题时,教学目标思辨不够,令学生发散思维不足;第二,教学内容方面。在《法律与秩序》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宪法、权利、义务、责任等等内容,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预设提问的问题往往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产生质疑并提出一些抽象问题时,部分教师习惯性地选择敷衍了事,不能够就学生的质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1.2 价值导向不明显
        《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为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而设置,但在课堂提问中,部分教师并未关注价值导向,对于生活中以道德为话题的事件融合性不够。一些教师提问问题时,一般只按部就班地根据课本内容来提问,“满堂灌式”提问方式,会令提问内容的价值导向不明显,未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来提问,提问问题时,对于学生的感性情绪不懂得结合价值观导向来调动,如在《自尊自强》章节中,提问问题不懂得利用生活中的善恶与是非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所提问的问题比较抽象,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强?学生往往在课后也难以懂得自强独立的意义,很难被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所熏陶。
        1.3 与学生学情不能产生共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个人发展密不可分的,所以与学生学情共鸣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却不关注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学情是否产生共鸣,部分教师不能够根据一些日常生活发生的热门事件来提问问题,这种行为对不对?不对的话如果换成是学生应该怎么做?本事件结合了课堂中的哪些知识点,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非常片面,即使结合情境,有时也会与学生学情和认知不符,也就很难达到提问问题的效果。


        1.4 教师引导课堂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是有目标引导的,但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目标都不明确,无法体现出提问对象是学生主体,提问语言往往比较生硬,和学生难以产生互动,有时还会为了突出问题的重要性而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仅体现不出提问趣味性与思辨性,而且还会令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而且有时因为目标不明,不关注提问主体的情感,不鼓励学生回答,对不理想的回答矢口否决,甚至言辞批评,会令学生失去答疑的勇气。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1 提升课堂问题提问的思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关注精神、价值观、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学科,所以教育价值非常高。在课堂提问中,要提升问题思辨性,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提问的思辨性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思考、质疑与反思中不断加深掌握知识点的深度,如在《成长的节拍》中,对于整个初中时代有什么样的畅想,对待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教师可以在提问前提前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升华其对整个初中阶段成长的情感与思想,调动其道德行为的行动力。
        2.2 对学科价值取向进行明确,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时政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价值取向进行明确,该学科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科,除了其本身理论体系之外,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也不容小觑,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中,要凸显学科的价值取向,培养其政治素质、社会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如在《国家利益至上》课堂中,深度挖掘其中的时政资源,如2021年1月13日轰动一时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被枪杀事件,可以从中让学生深思一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至上,但个人利益也不容忽视,最后让学生利用时政资源来作出结论,两者辩证统一,才能够体现出利益价值。
        2.3 巧用网络“法治热榜”新闻,提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无论是“今日头条”、“法治在线”“微博”还是“抖音”都是“法治热榜新闻”的滋生地,教师要学会巧用网络,来吸引初中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学情。“生活即教育”,热点新闻都是从生活中而来,如2021年7月初抖音上炒的比较火热的“林生斌事件”的持续发酵,从哪几点来剖析与学科有关的知识点?或者是“吨姐路虎堵宝马100多天”自导自演被拘留事件都牵涉到了法律有关知识点,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法治热榜新闻来提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到法治热点新闻的讨论,激发其对道德与法治的关注度,从而与其学情产生共鸣。
        2.4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推敲提问语言
        教师提问问题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提问预设,要关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非仅让学生学会解答问题。教师提问问题时要注意推敲语言,要给学生传达疑问的信号,要关注其思维拓展,而非直接答案,所以这就需要在明确目标后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答案,即评价。评价答案要恰当合理,要考虑与答案的关联性,而非“准确答案”这一个答案,要在学生认知与思维上多聚焦,而非问题本身,要多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做出评价要全面、透彻,既能够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又能够提高其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人以鱼”,提问是双向的,是老师与学生就课堂所学知识形成的互相沟通的桥梁,从预设问题,到开始发问,教师助答,最后到应答评价,每个提问环节都非常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还能够令学生学情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共鸣,并以此激励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有现实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薛惠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1):149-150.
[2]李金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5):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