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仁川
眉山市青神中学校 四川省眉山市 620460
摘要: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着沉重的教学压力,不仅要完成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积极渗透科学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使得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也是必然趋势,且备受教研工作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济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相关内容作出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不仅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上,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稳步成长。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性意义,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情景教学法的实践相关内容作出分析,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实践性情境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实践性情境得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特别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历史课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日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实践前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实现上述目的,将会使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1]。
比如,教师在讲解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时,就要有效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活动,以模拟外交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全面参与集中,各小组学生要自行设置讨论主旨,并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活动材料,充分发挥课外资料的应用价值,使得外交活动的模拟实践活动灵活且有效的开展,同时,为其注入多元化的历史元素,从而大大提高情景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参与高中历史课堂大家良好基础。
二、故事型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故事前情境的创设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高效课堂构筑的前提条件,更加有助于突破以往单一教学课堂的局限,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故事情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的故事内容,创设与之对应的故事情节,实现原有情境的再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形象化思维,从而使得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如,在讲解一国两制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播放与香港回归相关的影片资料,而后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实现故事情景的二次呈现,学生在参与故事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深度认同,并形成情感共鸣,意识到香港回归的里程碑式意义,从而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产生高度认同感,意识到这一决策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推进意义,更加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消化历史知识,帮助其夯实理论基础[2-3]。
三、问题型情境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问题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交流的能力与意识,更加利于历史知识的导入,将逐步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在课程改革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注重问题性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同时切实提高综合能力,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稳步发展打好铺垫。
如,教师在讲解罗斯福新政相关历史知识时,就要相应的设置问题,创设问题型情境,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历史课堂,进而深度分析与罗斯福新政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问“罗斯福新政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新政实施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广泛的行政权是指?”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将紧紧围绕问题全面思考、深入探究,基于教师的指导,逐步确定本节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目标、主要问题等等,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外在保障[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相关内容作出探究,给出了以上几点建议,分别从创设实践性情境、故事性情境以及问题性情境三方面入手予以分析,希望本文所做探究能为有关的高中历史教师带来参考,使其意识到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从而发挥其功能优势,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荣丽. 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有效性 ——以"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例[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26(5):68-69.
[2]吕玉杰.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分析[J]. 学周刊,2021,10(12):85-86.
[3]吴可嘉.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究[J]. 新课程,2021,29(12):174.
[4]朱长陵. 依托情境巧嫁接增添历史锦上花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浅析[J]. 文存阅刊,2021,17(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