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侃 王琼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河南新郑 451191
摘要: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饱和,每至毕业季,总是会出现就业难的热门话题;而企业也出现了难以挖掘到合适人才的困扰。如此社会难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才培养的关注。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关于人才的培养产生很大程度的变化,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因此,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策略变化为研究方向,以高职院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而提出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供给侧改革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2019-ZJXH-040;2019-ZJXH-041);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0YB0530;2021YB0601);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Ciel202005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体系的完善,教育体系也应当做出相应改变。最大的问题--就业困难已经日益严重,且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无一不在彰显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情况对应的滞后。传统的高职院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高职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会有新的要求与期待,而高职院的培养方案也会因此面临调整与改进。如何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专业性培养,需要制定更加详尽有效的策略。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改革。这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现状,也适用于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源出发解决社会问题。学校培养人才给社会是供给,社会需要人才是需求,供给侧改革就是优化要素配置以及调整专业结构进而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以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引入供给侧思维,利用改革进行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即解决就业困难和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的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改进措施就是深入社会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把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所需的不配对性;另一方面,在质量的把控方面,不要无效供给,发力点应聚焦于整体体系的质量以及学生对于体系的适应性上。[1]
二、职业能力规划,前瞻性因材施教
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专业种类、数量上应该达到相应要求,更加重要的是质量要求。当前人才培养的发展进度滞后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培养缺乏弹性以及专业的设置分配不够合理两个方面。教育培养缺乏弹性主要体现在有关于高职学生的上课模式单一、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大多都是由教育部门计划设计,从而缺乏对于社情的考察这两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供给无法匹配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分配不够合理体现在专业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专业培养和岗位需求很难完全对口,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学习方向不同,对学生自身和企业的发展都是很大的损失。这两种情况所带来的影响都很大,使学校与企业没有达成长期的稳定的相互匹配的职业规划,只一味追求学生在短时间的就业是行不通的。[2]
高职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知识的人,在此形成基础之上,学校也不能墨守成规,更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增设不同的专业来适应社会,从而减少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高职学生虽然是关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是也应该制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并不清晰,课程学习也不能满足企业所提出来的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会变差,进而导致离职率增高。而且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思考比一个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教师要多很多,也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资源毕竟不是简单的增加设施或者是其他的改进层面,所以就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运用网络信息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有关教学的设计当中,学校应该分析企业存在的岗位需要哪些技能知识以及职业能力,从而针对不同的需求安排不同的课程。线下的课堂要循序渐进、安排趣味性学习和驱动型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的学习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更加广泛的知识,作为辅助保持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乐趣与热爱,进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另外,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教育者就应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从而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优势,那就可以在操作性实践性技能上多下功夫,掌握一技之长。在中国,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多大用处的学校,一方面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所以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就应该进行改变,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的不足,应该做出相应的职业能力规划进行改革,融洽供需平衡,具备前瞻性地针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进行人才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根据当前市场进行培养,从而导致未来的供需不平。
三、改进课程设计,重视学生长远发展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课程的设计偏离了社会真实需求,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通过示范、学习、重点培养社会所需的优势专业,压缩或者减少与社会生产发展脱节的劣势专业,重塑或者是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负责。高职院校的专业不应该与社会脱节,伴随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传统的专业已经不再热门,但是又产生了很多现在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对于那些仅仅追求专业数量大人多的学校,就应该转变招生政策,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广,这样会使得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缺乏专业特色。一个具备特色、能够与时俱进的学校,才更加符合当前的教育形势。所以可以进行阶段性学习,从刚开始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学起,以一个大方向开始学习,分设不同的小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多次选择,把知识和技能学精,而不是广而泛。
此外,还应该合理设置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跟随社会的变化反思自身的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把新的理念通过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具备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互联网+比赛和创青春大赛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新,甚至是创业。对于高职院校,同样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社会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在工作中也不至于被淘汰,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才能有所选择,进而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依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需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例如经常开展创新大赛、营销大赛等,学生自己思考策略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
对于解决我国市场当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而毕业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巩固自身教育,在现在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不吝投资,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其次是增强教育的专业性,设计更加符合社会所需的技能专业培训,增加更多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学习。因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更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实习结束以后继续回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再进企业。目的是为了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科技创新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可以形成更加正向的学习环境。对于市场所需人才与学生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同样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平台,市场对于培养方案定时定向给予回馈,避免信息的滞后。教育部门也应该定期调查市场需求,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人才需求状况,促进就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增加就业率。解决就业困难的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坚决不能以牺牲学生长远学习与发展的代价来解决。虽然高职院校的更加重视的是技能学习,但是有关于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不能缺少。这是有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因为高职院校也不乏愿意长久学习进而深造的学生。当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得更加广泛的时候,学生将能够适应更多的职业,这是投资更少、收益更大的改进措施。
四、校园—企业合作,实习就业近距离
当前学校和企业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虽然有一些学校会与企业合作,但仍旧只占少部分。甚至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企业与学生自身的学习专业毫无关联,就这使得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无法给缺乏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交流。所以学校应该抓住改革的机遇,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产业,与企业加大合作培养适应性人才。一方面,企业提出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方便学校因需施教,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校适量安排教学活动与企业实习相对接,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专业性技能学习,两者共同培养适应性人才。采取这种方法,企业还可以提前选择优秀人才进行素质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毕业即工作,同时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针对教师授课与企业所需技能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安排授课教师前往企业参与员工培训以及产品设计研发等一线生产,有利于教师对传授专业知识的改进。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以企业当前所需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就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培养方向的偏离。企业可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以及人才培养教育方案的制定,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培训,并且直接向合作学校提供企业项目供学生实习,最后给出改进建议,从而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依据。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进而保证实用型人才、适应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对于这一方面的改进,同样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合作平台,有了平台就有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对话和学习平台,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技术和产业相互交融,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振贵, 贾国军, 石镜如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第4卷(10):98-99.
[2] 高丽娜.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分析[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9, 第9卷(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