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黄洁茹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对高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只有管好学生,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黄洁茹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对高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只有管好学生,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这一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从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切入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引言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心理疾病,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等问题,这些状况容易造成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从而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
        1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来看,一方面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充分认识,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采取诸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举办相关讲座等措施,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由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不等于个别谈心,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势必造成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疏导,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上来说仍然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是敷衍了事;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上来说,无非就是讲座、咨询、选修课,没有任何创新模式,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排解,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1)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校园和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引导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启迪其心智,传授更多知识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展开多种教育,进而满足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身心健康成长。这不仅是保证校园和谐发展的核心点,同时还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总的来说,为了构建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创设健康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及高校其他人员而言,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校园文化也能够反映出高校不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等,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师生道德,陶冶情操等。由于每所高校的建校时间不同,文化氛围不同,所以建立出的校园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创设上,为了增加积极效果,需要相关人员依照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围绕学校特色进行,从而构建出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最终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率。
        3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3.1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
        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
        3.2变“管教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场所,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启迪心智发展,传授知识和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要依据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发展理念,构建适合自身院校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从以发展的视角对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重新定位,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还要遵循高校学生心理认识的规律分类引导,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次的管理和教育,将学生管理工作贴近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进行转变,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从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要从学生自身发展考虑,根据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逐步变为服务式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最佳效果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3.3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问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从而使其能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完善相关教育制度、打造专业团队、开设课程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芳,于婷,郭靖.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13):49-50.
        [2]余腾飞.高校学生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J].科技资讯,2019,17(26):221+223.
        [3]吴长营.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时效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12):183-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