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妮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策略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涉农高校的课程思政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探索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将立德树人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立足于涉农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涉农高校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学校层面政策的制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对涉农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涉农高校 课程思政 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建设美丽、健康中国,实现绿色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现,这就为新时期我国农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更高要求。涉农高校承担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培养人才和技术支撑的使命,其作用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进一步强调了发展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主体的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三农”情感和务实作风,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素养能力,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保障。
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既要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又要积发学生奋斗拼搏甘于奉献的斗志。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写入政治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思路。本文立足于涉农高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对涉农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路径的探讨。
一、涉农高校的课程思政政策路径
为了有力推进“课程思政”,涉农高校应从政策层面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制定“课程思政激励政策,不断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在正式制度的指导下,不断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涉农高校应遵循涉农教育的发展规律,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划,并构建监管体系,指导各项教学活动规范而有效地开展。在正式制度的保障下,同时辅以非正式制度,引导教育教学活动,非正式制度包括办学理念,校园、学院、班级、宿舍文化等方面。
在制度指导引领下,确保制度落实的力度与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将制度带来的效果进行即时、科学、精确地评价,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信息反馈通道、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性,以保障涉农高校的课程思政能够高效、科学地为涉农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涉农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涉农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的内容不多、力度不强,造成这种情况,深究原因在于:第一,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第二,思想政治理论也在与时俱进;第三,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态掌握地不够及时与准确。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且不可陷入“形式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地将思政内容强硬地填入专业教学中,这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相违背,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模式,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目的与价值。
要提升涉农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三项内容必不可少。
第一,需要加强涉农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首先,各教学单位可将基层党支部理论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将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以解决融合障碍。其次,促进有效共享与分享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群策群力,不为了思政而思政,不搞“形式主义”,否则会产生负面效果。学校搭建平台,多学科备课资源共享,共同研讨、示范授课,明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方法与路径,将不同的思政素材和教学方法融入不同的专业课教学中,竖立多学科、跨学科意识,带着人文情怀去实现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内在的思政觉醒。同时思政课也要注重与专业课相整合,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例如:我们可用毛主席诗词来讲党的历史,毛主席诗词集就是一部简明的毛泽东传,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就是按照毛主席创作诗词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第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毛主席写于青年时代,讲的是毛主席从1916年到1925年的经历,这个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创立新民学会,如饥似渴地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毛泽东,去参加了五四运动,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到中国社会农村进行各阶级的调查研究,到安源考察工人运动等等,那样一个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毛泽东,学生们掌握了这首言词,就掌握了这段党史。第二首词,毛主席写于1927年8月的《菩萨蛮·黄鹤楼》,那是在大革命失败,党处在血雨腥风的时候,我党召开了重要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采纳了毛主席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主张,党决定拿起枪来,所以毛主席写了这首《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幅很阴沉的画面,反应了当时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但是第二段笔锋一转“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又有一种对新的革命高潮的期冀。第三首,八七会议之后,毛主席9月9号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如此顺着时间顺序讲,让学生们在作品中感受历史、感受党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第二,需要不断推进专业课教师的自我思政。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推进自我思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要立德为范,自己要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仅通过言行,更要通过身教来影响教导学生,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政素养和中国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需要建立专业课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通道。教育以人为本,只有充分熟知受教对象,才能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才能切实调动起学生,实现思政目的,所以要为专业课教师搭建及时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可通过学生工作处、院团委等部门的合作沟通,使专业课教师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学生们最新思想状况,与学生产生情感认同,这样才能实现思政的目的。
三、涉农高校教育教学的思政路径
1.教材的思政路径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课程思政,需要编写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教材,好的教材通常从讲义开始,专业课教师可以从讲义入手,按照教学大纲中的思政教育内容编写、收集相关材料,整合全校资源,打通学科的融合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也会愈加深刻,也会对课程思政进行更多思考,会促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效果。
2.课程体系的思政路径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体系,打破以理论知识主为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以效果为导向,以成果为驱动,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案例、具体教学方法中,同时也融入课堂之外的其他教学资源中,甚至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及各项目、活动中,注重立德树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争取创新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实现全方位、多渠道、综合性的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的。
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政路径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思政内容要明确。立德树人思政内容要与时俱进,并能够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不形式、不牵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要融合,以促进实现学生的主动性、持续性、创造性。第二,教学效果可视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考试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也具有震慑力,但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很难通过传统的标准化测试进行检验,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制定不同的测试方式,比如从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后形成报告,评价体系不仅有可视成果性评价,同时设定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3.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思政路径
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要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以“扎根”三农的方式开展知农、爱农教育,而耕读教育是“扎根”三农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涉农高校要通过有效实施耕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初心与使命,全面提升现代农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素养与能力,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提供坚实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保障。
在我国的农耕历史文化中,耕读教育源远流长,最早的耕读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农学家许行终生践行耕读生活,他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耕种技能、研究农业技术,而且讲授文化知识。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她不仅构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农政思想及传统的乡村管理制度,同时也孕育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其内涵对现代农林业及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耕与教育相结合耕读教育,不仅有利于加快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而且又夯实了传统文化本源的基础。要完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众多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的农林人才奉献到各项事业中去,迎难而上破解各种难题。“精于稼穑、读书修身”的耕读教育模式,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国的命运相联结,同时也是将农耕劳作体验、构建师生关系、人地情感连接及培育乡村情怀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融合性”是课程思政最为显著的特征,需要通过多学科的有效相融合,才可实现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目的。涉农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知识和思想领路人的重要位置,只有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植于心,深刻领悟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二者形成协同效应。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当下高校各门课程所面临的新任务,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涉农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实现,因此,如何从学校层面、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及教学模式方法等路径来实施涉农高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依然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学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68):67-69.
[3] 于 庆 澎.耕读文化对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启发[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2:61-63.
[4] 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6:1-9.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QNSZ2021062)支持。
作者简介:李衍妮(1980-),女,汉,山东龙口,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