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冯文娟
[导读]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抗疫精神、传统美德、生态意识、劳动精神等通过翻转课程、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实践体验等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冯文娟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  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抗疫精神、传统美德、生态意识、劳动精神等通过翻转课程、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实践体验等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挖掘;融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智慧人生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旨在通过学习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 学情特点
        本课程面对的是高职各年级学生,这些学生虽有一定的优势,如喜欢一些新鲜事物、喜欢使用手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手机应用、喜欢动手操作等等,但是高职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接收新知识的速度较慢,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思想急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有较多要求,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定的文化功底、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热爱劳动、崇尚美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三、思政元素
        (一)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人类亘古以来共有的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核,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发展进度的强大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历史和文化,接受和理解中华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在课程教学中,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优势、文化自信等融入教学,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廉耻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温良恭谦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为一个善良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必备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五种美德。“忠孝廉耻勇”是指人应该信守和践行的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五种高尚品格,是为人处事原则的概定。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的精髓,是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展现了中国特色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价值目标层面的规约,又有我们党长期践行的核心价值理念,还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青年学生必须学深悟透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融入课程教学和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浓厚的爱国情、报国志。
        (三) 抗疫精神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地,中华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形成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抗击疫情的精神。抗疫精神包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特殊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历经磨难而历久弥坚的精神力量。

将生动的抗疫故事和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给学生思想洗礼和灵魂熏陶,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爱国情怀和集体意识、责任担当。
        (四)生态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不断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培育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和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从老子的原始哲学思想中所倡导的“无为而治”起,就把生态意识贯穿其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中国古代艺术部分、还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医理论还是生活服饰、饮食等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人类文明提高到同样的位置。青年学生更应该坚决贯彻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生态。
        (五) 劳动精神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的责任所在,在课程教学中将关爱帮助特殊群体、制作传统美食、剪窗花、传统服装设计等活动融入教学,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六) 职业核心素养与美育
        职业核心素养包含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各种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合作、沟通、语言表达、思维、创新、信息搜索等能力。
        中华优秀文化既是文化盛宴,也是美育盛宴,仁者爱人的心灵美、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精忠报国的思想美,加上诗歌之美、节日文化之美、饮食美、服饰美等等,构成了学生美育的优秀素材。
        四、融入方式
        1.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完成相关资料搜集、学习素材整理,自主完成一篇热爱祖国或家乡的文章、一幅山水风景绘画、一张毛笔字作品、唱一首红歌、组织一次经典作品诵读,通过课堂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案例教学。在哲学部分通过庄子《逍遥游》中的经典案例,生态环境变化的典型案例等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自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在古代农业部分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进行详细介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传统服饰和礼仪部分将学生重点放在学生感兴趣的汉服、唐装、旗袍和春节期间推行的拱手礼学习上,通过案例、视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3.经典诵读与传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博大精深的经典作品,《论语》《道德经》《史记》以及唐诗宋词等等,既是文学经典又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反复诵读和传唱,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唐诗宋词部分通过朗诵PK、小组赛、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好经典,坚定文化自信。
        4.实践体验。在古代农业部分组织劳动教育,在传统美食文化部分组织学生参与美食制作,在书法、绘画部分,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在中医药部分组织学生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的学习展示,学生在亲自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认同。
        5.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抗争在一线的90们、短视频、图片、MV等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感知生命的脆弱,珍爱生命、爱护自然,感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自觉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五、结语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结合专业学生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努力将爱国主义、职业素养、劳动教育、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当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国剑.基于疫情防控教科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5).
[2]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
[3]陈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探索,2020( 4).
[4]王泽应. 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伦理学研究,2015(1).

        作者简介:冯文娟(198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威职业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编号:X2020-JWC-JG-Y32)、2021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gszyjy-60)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信息:冯文娟,女(1981.12.12—),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威职业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编号:X2020-JWC-JG-Y32)、2021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gszyjy-60)阶段性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