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佳靖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摘 要 变声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变声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声乐训练,使其安全顺利地渡过变声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青少年变声期特征入手,阐述青少年变声期声乐训练。
关键词 青少年变声期 声乐训练 嗓音
人的嗓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其各个阶段的嗓音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特点。人们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声音的变化是最大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变声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及主要手段仍然是歌唱。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方法,安全渡过变声期难关。
一.青少年变声期的特征
1.青少年变声期的概念及男女开始的年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时期,人体的各系统,各组织器官发育迅速,而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嗓音会从稚嫩的童声转变为近似成人的声音,发音很不稳定,在医学上称这个时期为“变声期”。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
2.青少年变声期男女嗓音特点
从生理解剖来说男女声音之所以不同,是和男女的喉头大小及声带长短、厚薄不同有关。声带短而薄,张力强,振动的频率快,发出的声音便高;声带长而厚,张力不强,振动的频率慢,发出的声音便低。正如乐器的弦一样,弦短而细,拉得较紧,发出的声音便高,弦线长而粗,拉得不那么紧,发出的声音便低。变声期前男女均为童声音色,但在变声期的嗓音变化情况以男性为显著。
3.变声期的三个不同阶段
变声期可分为变声初期、变声期和变声后期。
变声初期:嗓音一般没有变化, 说话童声、唱声也是童声。男女变声初期的年龄大约在12到13岁左右。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唱高音较困难,音域有些降低。
变声中期:这是声音变化最明显的阶段, 说话唱歌声音变化都很大, 声音粗、厚、沙哑、失控、变低。即戏曲界所说的“倒仓期” 。嗓音无论说话声音和唱声都有明显变化, 此期男声变化明显, 而女生大多数变化不明显。一般来说,年龄在14到15岁左右。
变声后期:即话声已经变完,喉部组织结构的发育逐渐形成,能基本控制发声器官的机能。音域向宽、低发展,暗、沙、哑的声音逐渐消失,嗓音基本变成青年成人声。这时基本上可以进行青年学生的成人声的歌唱训练了。
二.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训练
“嗓音”称为人类的“天然乐器”,说话需要它,唱歌需要它。然而,一副自然的,动听的好嗓音,变声期间的嗓音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从生理状况和发音状态上看,变声期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根据变声期的三个不同阶段进行不同训练
变声初期,嗓子不听使唤,有时出现怪音。这时在唱歌上一定要顺其自然, 不能追求大音量、宽音域。学生开始变声时,应用五、六度的自然音域来训练发声和歌唱, 或降调演唱歌曲。在歌曲选择上尽量找一些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的中声区的歌曲,一般以柔和优美的曲子为主要歌唱曲目。
变声中期,这是声音变化最明显的阶段, 说话唱歌声音变化都很大, 声音粗、厚、沙哑、失控、低沉。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有间歇,尽量避免歌唱。可采取讲述乐理知识、音乐常识、欣赏歌曲等与唱相间的方法或者练习本课中的音乐知识和本首歌曲的节奏、节拍练习,让声带休息。
变声后期,声音变低沉、浑厚, 说话和成年人一样, 歌唱声音还不稳定, 声音发虚, 喉肌、呼吸肌无力, 歌唱声音还不稳定, 声音歌唱性不强, 不连贯。这时应在他们的自然声区内,加强气息支持的训练,还可进行演唱气质方面的培养。这期间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选择结构长大、音域过宽、音量或力度过强的歌曲, 应唱一些柔美的歌曲。
2.掌握科学发声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发声状态
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谁懂得歌唱的呼吸,谁就会唱歌。”学生处于变声期间,可采取先练呼吸后练声的训练方法,多练无声的纯呼吸练习。训练前先要求练唱者要养成一种整个身体自然的放松的歌唱习惯。在气息训练上,先让学生学会打“嘟噜”发“s”音,闻花及惊讶等方法,去感觉气息的位置及状态。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气”。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在变声期学生的声乐教学中,采取的训练方法应该是先练呼吸后练声,多做无声的纯呼吸练习。首先从自然的深吸气与慢吐气练起,在深吸气时,可启发学生象平静地闻鲜花感觉,把气吸深、吸松;在慢吐气时,可启发他们象往玻璃上呵气一样,把气吐匀、吐稳。然后再进行缓吸缓吐、急吸缓吐、急吸急吐的练习,从而体会歌唱呼吸的部位与运动状态,也使呼吸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学会用横膈膜控制气息的方法。这样既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变声期安然度过。在发声练习的选择上, 多采用哼鸣练习。在音阶练习的选择上, 多采用下行断音练习。在母音练习的选择上, 多采用“u”母音练习。”
3.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选用适当声乐教材
男生一般可以多作轻唱的练习,练声以“a”“o”等开口母音为主,最好在中声区用“a”母音做下行音阶练习。“a”母音容易打开口腔和喉咙,有利于软腭的抬起以及下巴的放松。练习的曲目简易些,多注意气息的控制,可选择10度左右的抒情歌曲练唱。女生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真假声混合发生法,练习时采用中等音量柔声歌唱,不宜用本嗓练唱。教材宜多选用节奏较慢的抒情性的歌曲, 少选用力度过强的歌曲。在歌曲选材上要尽量挑选一些中外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注意音域及表现难度,定调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如中国歌曲《二月里来》、《渔光曲》、《牧羊姑娘》,外国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渴望春天》等都是一些常选曲目。
4.明确训练目的,启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练声时强调整体感,注重声音的质量不要过早的追求声音的音量;歌唱时要求完整性,重点在启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歌唱是一种艺术, 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那么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 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青少年的文化修养。选择歌唱也很重要, 在发声技巧较巩固的同时使其结合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及中外艺术歌曲,进行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的理解力及感受力。
5.重视乐感与听觉及歌唱心理的训练
在对变声期学生的嗓音训练中,首先要加强对变声期学生的乐感与听觉的培养。只有培养他们较好的音准、节奏等乐感和对发声正误的听辨能力,才有可能唱好歌。因此,把培养变声期学生有乐感的“音乐耳朵”放在变声期歌唱训练的首位,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唱是一种具有思想、情感的表达艺术活动。人的心理因素、情绪,往往可以影响它的正常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变声期的训练中,更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对发声状态的影响作用。对练唱者而言,要有“投入”意识,有歌唱状态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按歌曲的感情要求唱歌, 按歌曲的标记、速度术语、各种记号, 在教师的指导下, 正确地唱好每一首歌。
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训练,关系到他们嗓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经历的。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作为积极保护与发展青少年嗓音的良好途径。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方法,渡过变声期的难关。
[参考文献]
[1]杜桂香 浅谈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2]谢俊平 浅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0年第04期.
[4]温虹青 温桂生 变声期学生的歌唱训练[J].《艺海》2007年01期
常佳靖,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市生于:1989-11,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