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源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干部人事处干事 重庆 401524
摘要: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各高校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在培养教育中,普遍存在创新培养环境不健全,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薄弱;制度滞后、管理缺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创新教育实践等问题。文章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其建设和改进策略进行了一定研究,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系构建
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注入了新鲜的力量。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平台建设还是相应的制度保障,都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本身以及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引起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加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实际有效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改革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用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与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的需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为目标,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区域技术研发的策源地、企业创新人才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高校教育发展双赢。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2.1高校内部创新创业类机构设置尚未健全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不少高校设立机构专门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但也有部分高校机构设置上较为随意,这不利于高校有计划、有统筹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部分高校并未设置相关机构。这类高校缺乏明确、独立的机构负责统筹校内教育及与校外交流的工作,易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陷入混乱、无计划、无领导的状态。
2.2高校、政府、企业间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契合点模糊
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诉求,自身利益导向也较明显,很少考虑彼此的诉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各方之间利益契合点的模糊使得形成教育协同机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高校追求更多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用以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成果。国内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模仿阶段,重表面而非实际,未真正将教育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上。政府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岗位与机会,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企业包括一些科技园等组织存在较多问题,因看不到自身收益而缺乏动力,因此这些组织多数不愿参与协同育人过程,不管是时间、人力还是财力投入都非常少,更多考虑利益与风险问题。
2.3缺乏双创教育氛围,参与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开展中,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大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双创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帮助不大。这是因为高校在双创教育的宣传工作上存在一定不足。
高校没有在校内外营造起比较积极的双创氛围,大学生对双创认知浮于表面,所以参与整体积极性不高。这样就会导致相关双创项目开展缺乏群众基础,项目只能搁置,双创实施比较困难。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
3.1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而开展的教育形式,是创新和创业两个大方面的有机融合。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当主动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设置科学的目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能力的人才为己任,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帮助更多大学生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素养的同时学习更多专业技能,从精神素质培养到知识技能培养等两大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
3.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随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更多采用启发式、激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方式,尽可能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把相关实践经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用同学们熟悉的案例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能够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领地,激发他们创新创业方面的灵感。应更加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方式要随课程、学段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化,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以及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加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场所;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指导;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实施创新创业计划;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热情。
3.4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提升师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现阶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时主要问题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对此,高校要强化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织相关创新创业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要“补短板、强特色”的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开展这一方面的师资培训,这是对应紧迫的现实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高校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导师资培训,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打造一支稳定的、具有专创融合思维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水平的现实目标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坚持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担负起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管理者都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取更多的优化措施,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回馈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嘉唯.“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9(37):210-211.
[2]张勇,周志翠.创客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大众标准化,2019(16):200-203.
[3]唐文惠.“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