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九江市双峰小学,江西省九江,332100
摘 要:利用创意比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去理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所体现出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本文将通过创意比较的方法,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恰当的比较方式,带领大家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其特殊的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内涵,希望能够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可以从更新颖的角度上去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还原,实现与古代诗歌作者之间的情感对话,进而可以更深层次的体会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创意比较;诗歌;魅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分别是: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对这三首诗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创意比较的方式,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值得广大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比较创意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叶绍翁律魅力
比较诗歌的创意形式,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标线的方式标出这三首诗的节奏,以《山行》这首诗为例,学生一边通过阅读,一边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七绝的节奏之美,两个字为一个小单元,感受近体诗的特征,之后再将诗歌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学生会发现诗歌中第二句的句尾“家”与第四句的句尾“花”都有相同的韵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便是七绝的韵脚。七言绝句的第二句句尾需要与第四句的句尾有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韵母,这是七言绝句的巧妙之处。教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遵循了古音今读的原则,首句句尾的“斜”注音为“xie”的二声,实际上《山行》这首诗按照近体诗的平仄律原则,属于仄起平收句型,故“斜”的韵味应该和“家”“花”是一样的,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需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要求来进行开展,所以对于这一点教师明白即可。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进行讲解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绝句都是按照压平韵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古诗要求的是平长仄短的朗读方式,当学生读到“家”和“花”这两个字时,可以适当的拉长音节,学生可以通过自由发挥进行反复的练习阅读,进而更好的去体会到七绝的韵律之美。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对另外两首七言绝句进行朗读,先划分节奏,再标出诗歌的韵脚,之后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进行自由的朗读[1-2]。
二、比较创意内容,感受诗歌的景致魅力
随着教学工作的持续推进,学生会逐渐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发现这三首诗实际上都与秋天有关,之后再在诗中寻找描写秋天景物的词汇,比如“寒山”“霜叶”“荷尽”“菊残”“橙黄橘绿”“寒声”“秋风”等等这些词汇。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对秋天的风景进行描写,但是由于诗人的欣赏角度不同以及古诗创作时间不同,进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诗人是在白天经过枫林,有的是在夜晚临池坐看,有的则是异居他乡,这样就会导致诗人在创作古诗的时候,心境是不一样的,能够给人带来的风景美感也将是不同的[3]。
三、比较创意用词,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
利用诗眼对古诗进行分析,能够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感魅力。
诗眼是指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最具有表现力、最能够生动传神的词汇,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是古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解读诗内在含义的切入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这三首诗中找出诗眼,也就是诗的关键字。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不同的诗眼,进而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程度[4]。以《山行》这首诗为例,大多数学生会将诗眼认为是“红”或“爱”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能够充分体现出诗人十分喜爱,秋季傍晚时分的枫树林,红色的枫叶犹如秋天的色彩,是艳丽而浓郁的。学生对这两个字的选择是从诗人的视角出发,体现出了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秋季被火红枫叶林所吸引的感受,诗人驻足欣赏才成就了这首诗,学生通过找出诗眼将成功的理解这首诗的创作初衷。而以《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两首诗为例,一般学生会将“好景”“寒”“情”这三个字分别作为这两首诗的关键字。第一首诗“好景”这一关键字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诗人有送秋天的菊花是为了提醒刘景文,让他懂得在人生晚年中也要像菊花一样保持斗志。《夜书所见》关键字“寒”“情”能够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漂泊在外、异居他乡的凄凉心境,这个寒冷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秋季时所感受到的孤独感,而这也将成为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四、比较创意背景,感受诗歌的作者情怀
在进行古诗学习时,学生必须充分的把握诗人所要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如果只从诗文的外在进行分析往往是难以获得真正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对诗人的背景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去了解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进一步的领悟这首古诗所采取的情感表现手法。结合背景资料,学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的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本质[5]。在《山行》这首诗中,诗人驱车赶路,路途遥远、奔波跋涉,一路走来,终于到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正常情况下,诗人应该加快脚步,但是却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山林风光。秋季的美景将他深深吸引,所以他停下脚步,对此时的美景进行了探索与描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所面对的大自然风光,再结合背景资料,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杜甫豪迈的性格[6]。
《赠刘景文》这首诗背景资料是苏轼在杭州与好朋友刘景文再次相见时所写的。刘景文彼时已经年近六旬,但是苏轼仍然觉得他有能力、有才华,便积极向朝廷举荐,使刘景文高升。教师在对这首诗进行讲解时,结合背景资料需要提醒学生将刘景文的年龄与当时的季节进行联系,这样学生便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到苏轼的用心,体现出刘景文虽然将进入到人生的晚年时期,但是另一方面,此时的他正是人生最成熟的时候,仍然可以创造出丰功伟绩。
《夜书所见》这首诗背景资料是诗人作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夜宿他乡,面对着江面吹来的秋风以及萧萧的树叶之声,他感受到的是惆怅以及思乡之情。此时又看到了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正在嬉戏,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冲击性的变化,他更加思念家人,甚至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学生需要通过了解背景资料来进一步的体会《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情感魅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利用这三首古诗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意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能够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作者,了解诗的含义,更能够进一步的去联想诗的描写画面,使学生在比较学习之中,实现创意性的理解,并且将中国古诗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进行思想上的融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梅艳. 在创意比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 2020(13):15-18.
[2] 陈文武. 在比较中演绎诗意的天空——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J]. 学苑教育, 2020(5):30-30.
[3] 何夏寿, 周一贯. 比较中知诗意,整合中品诗情——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录评[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9(3).
[4] 莫祥慧. 想象:察一切所察,觉不触之觉——以统编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为例谈围绕意象的阅读[J]. 名师在线(22):2.
[5] 王明瑞. 通过课堂古代诗歌教学感受国学的魅力——以长春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课内古诗为例[J]. 吉林教育, 2017(25):90.
[6] 万腾怡. 融入信息化元素感受古诗文魅力——以《将进酒》一课为例[J]. 家庭生活指南, 2019(10):236-236.
作者简介:李晶 (1991年6月),女,汉,江西九江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九江市双峰小学,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