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俪萍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没有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培育学生。如何保证发挥现有的有效的高等教育供给的作用,减少浪费,满足有效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市场、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当务之急。高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推动着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日趋协调、完善。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增强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刺激有效的高等教育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成为提高个人生活水准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增长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供给不足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甘肃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072)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教育供求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在社会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丰富的涵义。教育供求调节机制是解决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关系协调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教育供求,从静态角度看,存在着平衡问题。但从动态角度看,还存在不平衡状态。因此,必须对教育的短期和长期供求状况作出科学的估量,准确、合理、适时地进行调节,以求得它们之间的基本平衡。对于教育供求进行调节,可以缓和供求间的矛盾,可以较好地使用教育培养出的各种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协调的原则,应当是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或矛盾造成的原因
1、对高等教育的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预测不准或采取措施不力。这些高等教育需求既包括社会需求,又包括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
2、对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和潜在供给预测不准或采取措施不力。这些高等教育供给既包括对产能过剩管控不力和有效供给支撑不足,又包括对潜在供给开发不够。它又有政府政策和财力保障,适龄入学人口等因素,更有高等教育质量的原因。因此,高等教育供求平衡需要高等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改革。
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正如菲利浦·H.库姆斯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经过适度性补偿增长之后应保持适应性发展的趋势,认为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之间不仅仅是正相关,它可能造成教育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需求超过供给能力,结构失调造成失业和人才外流以及学用错位,造成效率低下和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等不适应问题。
二、高等教育中的两个问题
1、多出人才与出好人才的关系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其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其三,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其四,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其五,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高等教育要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和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农村和乡镇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开拓人才通向农村的途径。采取与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联合培训、研修等措施,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及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经济活动,也会存在类似整个国民经济中“三去一降一补”现象,但高等教育毕竟不同于经济部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三去两降一补”,即去行政化、去编制、去产能、降失业率、降成本、补短板。
1、去行政化
高校行政化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行政化管理,二是学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去行政化的主要内容是:在高校外部,去掉政府对学校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在高校内部,去掉学校用行政手段不适当地干预学术事务。
2、去编制
高校去编制主要是指保留高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身份,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用预算管理代替编制管理。
3、去产能
由于大学教育适龄人口不断减少致使目前大学城和高校土地校舍闲置, 这就需要提高入学率,充分盘活高校现有产能存量,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率。
4、降失业率
降失业率必须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通过用人单位尽量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高校通过供给侧改革努力提供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应端正择业观,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后创业。
5、降成本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是减少低端和无效的教育产能,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校内的浪费直接提高了高校运营成本,降低成本是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
6、补短板
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
1、应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
政府应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建立具有中同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此,应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提高收费。高等教育市场化破除统得过死的体制,去官僚垄断机制,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分权化;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而是引入市场机制,不是垄断而是分权化,竞争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去垄断机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关键。高等教育是一个准市场,是一种有限市场。高等教育市场包括:生源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知识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等。
2、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高等教育市场化
高等教育全球化势必导致高等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供需关系是高等教育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使高等教育的供求均衡。高等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都要改革,但重点是供给侧改革,首先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要求适应市场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结构,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省域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诉求与实施路径[J].刘思含.现代教育管理.2018(10)
[2]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金保华,刘晓洁.教育与经济.2016(06)
[3]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等教育供求主要矛盾演进为视角[J].张云霞.未来与发展.2019(05)
[4]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侯媛媛.法制与社会.2017(12)
[5]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依据与路径[J].何慧星,张雅旋.现代教育管理.2017(12)
[6]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矛盾——以工科教育为例[J].何晓芳,宁桂玲,孟长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06)
[7]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王许又.经贸实践.2018(12)
[8]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审思[J].宋玉锋.大庆社会科学.2019(03)
[9]背景·意涵·路向: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石火学,俞兆达.江苏高教.2018(10)
[10]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逻辑和实现路径[J].于畅,高向辉,李明.现代教育管理.2020(08)
[11]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李玉华.教育探索.2016(05)
[12]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别敦荣,王严淞.中国高教研究.2016(04)
[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冯志峰.经济问题.2016(02)
[14]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姜朝晖.重庆高教研究.2016(01)
[15]从行政主导走向多元共治:中国大学治理的转型路径[J].陈金圣.教育发展研究.2015(11)
[16]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J].周海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17]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钟秉林.重庆高教研究.2014(01)
[18]如何理解与守护大学精神——访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J].张男星,王春春.大学(学术版).2012(06)
[19]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J].刘理,韦成龙.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0]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钱学森.教书育人.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