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权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马克思认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能够为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举措。教育部多次强调或提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当前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不仅能为人们进一步理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提供帮助,还可以对当下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一、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在《资本论》中,他阐述了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即一方面能“提高社会生产”,另一方面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从未来社会发展视角,指出劳动教育“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等论述。马克思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劳动教育的存在本质,以“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为观照,建构了科学的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中国化,经历了救亡图存、国家建构到特色探索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系统完备、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变革,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亟须新时代转换,转换重点在于重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通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探索“以劳育人”的内涵和实质;转换关键在于洞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规律遵循和实践路向。
二、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处时代工人的劳动状况,对什么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路径是什么等问题给出了独到的回答,构成了其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
马克思以其对劳动本身的理解为出发点,概述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而教育应该与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石,而教育是提升人能力的活动,是促进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方式,故缺乏教育而只是为了生存从事单一的、重复的劳动活动,必将导致人的畸形发展,所以,劳动应该与教育相结合。可见,只有实现教育与劳动的双向结合,人才能全面自由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马克思从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两个层面出发,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进而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出更多类型、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劳动一方面是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桥梁,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劳动也是人主体意识的彰显、自我生命价值的确证。因此,劳动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解决生存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是提升自我意识,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想要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能增强工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又能“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质性结合,就必须让教育活动回归到人的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去。
三、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不仅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指明了道路,还为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对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为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立足于现实社会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改变着自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证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难发现,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都起到重要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不仅规定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马克思认为:“教育使年轻人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教育使他们摆脱分工为每个人所造成的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9.
]可见,劳动教育对于个人全面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教育不仅改变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还提升智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物质财富创造水平的高低。因而,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对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的经济
发展意义重大。
2.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立足于现实存在的人,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只有把人作为有个性的个人确立起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才更具现实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要个性服从于共性,而是要确立起有个性的人,人的个性发展是创新发展的最基本要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人思想活跃、有批判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劳动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禀赋都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被充分释放。当人的禀赋或才能得以在劳动中展现时,人的幸福感或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而这正是激发创造的原动力。因而,劳动教育要以多种形式开展,使劳动者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交互中得到发展。在此氛围下,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在多样化、开放性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被激励着探索更多种形式的劳动和活动,从中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优势,最终达成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