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旅行: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段江汇 单雯璐
[导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红色文化精神及其物质文化载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丰富,蕴藏巨大的德育价值。
        段江汇  单雯璐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温州 325035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红色文化精神及其物质文化载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丰富,蕴藏巨大的德育价值。红色研学旅行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形式,当下红色研学旅行存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到位、人力资源短缺,校内外各方力量协同不够现象。为此,必须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内外红色研学协同育人模式,才能使红色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关键词:研学旅行;红色文化;协同育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红色文化精神及其物质文化载体[1],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丰富,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升华。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蕴藏巨大的德育价值,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有教育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引领及精神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会议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一、红色研学旅行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红色研学旅行需要校内外协同推进
        学校教育具有规范化、有序化、系统性特征,是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主渠道,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更是沟通了校内外教育资源与力量,促进了红色文化向中小学生的广泛传播[2]。红色研学旅行是大德育格局下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是以校外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学生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探究等方式提升对我国红色文化的认知,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创新型校外实践教育活动。
        通过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红色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发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促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需要沟通影响学生成长成才软环境和硬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需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的,需要校内外各机构各要素之间形成协力,需要第一、第二两大课堂的协作[3]。协同育人理论是对传统学校教学价值观念的重构,主要是指学校、社会多方面资源力量的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实现校内外同步教育[4]。协同育人使得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课堂,使得学校教育更具实践意义、更富生机活力,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素质的拓展和思想品格的培养。红色研学旅行是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将开阔教育空间,有助于学校教育由单一封闭的传统育人模式向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的转变。
        2.红色研学旅行在协同育人上存在的问题
        当下伴随研学旅行的兴起与国家对红色教育的高度重视,当前各地红色研学旅行开展的“红红火火”。但深入了解会发现,许多地方红色研学在实践中存在校内外资源力量缺乏沟通协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到位,红色文化精神的浅层化理解;研学师资力量单薄等问题。
        一方面,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到位,红色文化精神的浅层化理解。红色研学旅行是依托校外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由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走出校门,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聚合体,其要素包括红色革命精神以及体现在其上的红色物存,具体分为:物质文化层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留存至今的旧址遗迹、红色报刊书籍、武器装备等,还有包括纪念碑、纪念馆等;制度文化层面,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层面,包括思想、信念、纪律、革命精神等。[5]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包括思想引领、价值导向、道德示范等。为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需合理优化红色资源内部要素,理清红色文化资源的主题、精髓与载体等,才能使其功能良好运作。[6]但静态的、分散的、年代遥远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主动的产生红色教育的作用,它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牢牢扎根时代沃土,沟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才能产生真正的育人价值。因此要让红色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则必须联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跃起来,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此外,还需通过校内外协同育人将优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升华转化成系统、逻辑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
        另一方面,专业的研学导师等人才缺乏是各地红色研学旅行开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目前红色研学旅行是大多是学校外包给相关的研学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承担。研学导师很多是旅行社导游或者临时聘请景区讲解员,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不够,不具有知识储备功底、教育艺术,研学中也较多是通过讲解游览的方式去执行。红色研学旅行变成了参观旅游,景区拍照打卡,没有实现红色旅游到红色研学的转化,忽视红色研学的教育性。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缺乏创新,刻板单一的做法,既不利于红色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又不利于焕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7]红色研学旅行要真正发挥其德育作用,真正对学生思想、认知、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则亟需联合校内外资源培养专门的研学导师等人才。
        二、红色研学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如何合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打破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主义做法,推进红色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需要校内外着重在物质资源、人员资源两个方面形成合力,构建校内外红色研学协同育人模式。
        1.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转化与升华
        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资源力量。红色文化具有德育价值,但一般需要挖掘开发、编纂创作、传播弘扬等过程。

区域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联合起当地红色革命遗址、各红色教育基地、场馆等合理挖掘、保护在地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效应。通过资源的差异化挖掘优势,并采取区域联盟、相互合作的形式加强资源共享,丰富研学旅行的链条[8];统筹协调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研学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各地红色研学旅行的“百花齐放”。此外,为丰富学生红色研学旅行中的体验性,增加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参与性,活动中需要利用相应的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等资源。学校可借助校外社会机构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其技术支持和硬件设施,提升对于红色研学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加学生红色研学中的参与性体验性,提升研学中的问题解决、合作交流、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校外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但却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且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避免深厚的红色文化浅层化理解,为丰富的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需将红色文化现代化、生活化,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可将红色文化与野外实践、民俗体验、社区服务、劳动教育、科技创新等结合起来。原生态的绿色环境彰显艰难奋斗之精神;风土民俗彰显红色文化之朴实得民心;古村落民居彰显红色文化之历史厚度[9];社区服务彰显红色文化的现实奉献价值等。实践中鼓励将红色研学旅行沟通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开发综合性的红色研学课程,给学生一个更加立体化、综合化的红色教育体验。
        2.人员的准备、合作与培养:
        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校内外各方协力做好红色文化教育思想的准备、合作与人才的培养。
        首先,思想的准备与合作。中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发展特点,因此教师红色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样必不可少,教人者先教己,要实现教师素养与红色文化感染相融合,教师对红色文化“真信、真爱、真懂”,才能增加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10]。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离不开学校老师、校园文化的感染,更离不开自己父母思想上、行为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内外教师、家长、研学基地的负责人等需要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洗礼,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从思想上认可红色文化,从思想上做好红色文化教育的准备。学校可在家长会中渗透红色教育,或者学校组织的其他党团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中邀请家长等参加,在活动中对家长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的熏陶,激发家长对党、国家、人民的认同和热爱。
        其次,研学导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伴随红色研学旅行关注度逐渐增加,各研学基地、场馆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承担研学活动的研学导师的培养并没有即时跟上步伐。这种发展的失衡体现在,各地专业的研学导师紧缺,许多导游在担任研学导师这一角色。而相比单纯的导游或者教师来说,研学导师是一个对综合素养要求更高的职业,不仅要有深厚文化知识,还要有强硬的教学及实操技能,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研学旅行中要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融入学科教学中,链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系统化为立体的、丰富的、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则亟需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
        短期来看,由区域教育局领头,每所学校可从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中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综合选拔若干名教师并联合校外相关专业人员的力量,组建研学教研组,培养其成为专业的研学导师;充分利用校外的红色研学资源并结合区域及学生的需求等实际状况,将红色文化研学资源课程化,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红色研学课程,进行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此外,相关的研学基地可以从专业的研学服务机构中聘任研学导师,或通过指定的培训考核将自己原有的导游培养发展为符合资质的研学导师。长远来看,研学导师这一角色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导游承担,研学导师的培养不能单独依靠一些旅游专业开设研学旅行课程,更需要从传统的旅游业之外吸收新鲜血液,可依托高校的师范专业开设相关研学旅行课程,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等人才,从根本上将“学”与“行”,“教育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红色研学旅行中通过校内外协同合作,整合校内外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力量,构建校内外红色研学旅行协同育人模式,使红色文化链接起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在红色文化洗礼中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探究中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04):15-17.
[2]罗佳.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品德教育机制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 699(21): 77-80.
[3]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4]王宝祥,刘宏博.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协同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9(06):82-88.
[5]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1):35-45.
[6]李霞,曾长秋. 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_李霞[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0(6): 60-63.
[7]李臣之,黄芸芸.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的规定性及路径_李臣之[J]. 中小学德育, 2021, (3): 33-37.
[8]陆庆祥,汪超顺.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140.
[9]杨昆.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79-80.
        
        
作者简介:段江汇(1991.12-),女,河北邯郸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单雯璐(1998.10-),女,浙江宁波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31620200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