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琪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实例为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品牌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切实推进实践育人。
【关 键 词】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升华,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其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实践育人的体系,是切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中仍存在着学生参与坚定性较弱、参与成效有待提升、知行合一较困难等问题[1]。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大爱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后文简称医学院)对构建适用于医学生的实践育人体系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立足专业,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 增加实习比例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医学院在大三学生的课程中便已融入专业见习与技能强化,毕业班最后一学年不再安排单纯地理论课程,通过多科室多岗位的轮转实习,让学生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临床基本技能,对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养有更全面认识。
(二)加强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医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了局部解剖学的课程中,第一堂课以“感恩大体老师,珍惜学习机会”为主题,以致敬大体老师为内容,真正让生命教育深入人心,做到润物细无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每一株植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
(三) 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自主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再通过系列操作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课程单独设定教学大纲,不单纯依附理论课程,而是形成相辅相成的独立体系,从而更加系统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
二、知行合一,开辟实践育人基地
(一) 鼓励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建设的重要部分。鼓励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性、主体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积累职业经验,同时也在校园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2]。
医学院基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的多元实践训练平台,以高校和社区项目为载体,打造“志愿服务类实践育人共同体”,建立高校与医院、与社区之间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每年为医院、社区提供近5000人次的志愿服务。结合专业特殊性,将医院志愿者服务的小时数写入到基础素质提升要求中,可与基础素质实践学分认定挂钩。
(二) 强化暑期实践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自主组建团队,自主开展实践,自主完成调研的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既丰富实践育人的途径,也优化实践育人的功效[3]。
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对接机制,畅通学分和评价互认,也为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立项标准与实践指南奠定了基础,为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医学院每年暑期社会实践会组织十余支队伍,几百名低年级学生参与,其中“河南行”是由医学院开展了14年的暑期实践,这是一场走进艾滋村,关注艾滋孤儿,传递友好与关爱的支教活动,并在支教地建立了生命教育基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医学院对生命的理解,锻炼了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在过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会他们如何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三、依托团体,打造育人品牌项目
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团体,已成为引领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丰富的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不仅为多元化的校园生活打开渠道,也为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为优化高校的人才培育工作开辟空间。想要推进实践育人,光靠一两个活动是行不通的,要打造一批育人品牌项目,才能使得实践育人工作能够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真正做到“学生参与有收获,思政工作有实效,实践育人水平有提升,品牌影响有扩展”。
(一) 强调公益属性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将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打造校园育人项目时应摒弃其功利性,加强公益性。公益性的育人项目会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和利他性,让大学生们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培养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4]。医学院校园品牌项目——健康好声音,目前已开展了7年,通过与杭州市拱墅区的区校共建,以赛促学选拔出健康小讲师,发挥在医学专业上的优势,线下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助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健康宣讲视频和健康知识推送,进一步扩大健康宣教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促进区域健康教育的推广与校园健康知识的传播。
(二) 发挥朋辈引领
朋辈教育是一种利用朋辈开展分享活动的教育形式,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对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榜样先行,树立优秀学生的典型,给予学生更真实的感受,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精彩的大学生活,为日后的成长成才夯实基础大学生。医学院为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打造了党建品牌项目——医学先锋站,邀请优秀学生党员从学业、实践、志愿服务、党务工作等方面进行分享,让优秀学生党员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此外,医学院打造五位一体的校友项目,也让学生们通过走访优秀校友等进一步切身感受校友风采,为未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凌莉.理想信念教育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14):68-70.
[2]邹发伟. 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17):122-124.
[3]孙晨.依托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功效的途径探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06):137-140.
[4]孙秀丽,马秀春.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公益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4}(06):46-47.
[5]尹余萌,范昱煜.朋辈引领——大学生创新实践下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新探索[J].智库时代,2019,{4}(26):73+82.
作者简介:陈雅琪(1991.01-),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