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姝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阜阳市 邮编:236000
摘要: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力量的专业教育,全日制的师范专业教育除了专业课程的设置,提高在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在校师范生的管理工作,对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储备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定向师范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定向师范生管理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班级管理;管理建议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是面向农村地区的一支师资力量。其结束初中学习之后,通过考核,进入定点的师范院校接受为期五年的师范教育,在完成学业,考评合格之后将分配到相应的农村地区的小学任教。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时,年龄在15周岁左右,有些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独自求学,更是第一次住校和独自面对和处理很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和困惑。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管理工作就有了不同的要求。
一、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特点
五年制的定向师范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青春期学生的共同特点。第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育成熟,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二,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并成熟,人格逐渐形成并固定,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形成自己的评价,要求自立和尊重,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希望能获得成功; 第三,性意识萌发、觉醒并发展成熟,逐渐由两性间的回避发展为好感、倾慕,以致于接近和积极交往,也可能会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第四,情绪极不稳定,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不成熟和波动性,他们既缺乏经验又过于自信,因此在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时又极易产生困惑和烦恼,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比如对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困惑、学习的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人际关系的矛盾、对社会适应困难等等。 因此,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如同身体的发育一样,正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
同时,因为定向生的身份特点,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学习压力和未来职业不确定的工作压力,他们在青春期的注意力更为广泛,同时对自身的价值认定和职业追求也更加的迷茫,这就使得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更加的困难和复杂。
二、定向师范生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班级凝聚力不足
与初中学习不同,一般情况下各省的定向师范生是来自全省不同县市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入校前互相不了解,同时加上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快速的青春期,在入校后要共同生活难免出现不适应和矛盾。与同伴关系的良性发展是班级凝聚力的基础,而入校后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学生更倾向于小团体的建立和维系,只关注自身和小团体的利益,而忽略了班级整体,从而造成班级凝聚力的不足。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班级管理通常依据的是班级规范,简称班规。班规的建立是以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校规为基础,根据班级的特点设立的班级规范。通常班规的设立是以班主任提出,由班委规划制定,再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而设立。现实中,往往在班规制定之后,实施过程却存在相应的问题。规则的制定都是人为的,无论在制定时,考虑的多么详细和全面,也总会有局限性,加上班级情况会改变,学生由青春期进入成年期,身心状况也会不断变化,一套班规运行五年已然不能解决学生和班级出现的所有情况,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在实施班规的过程中,往往对监督群体的设置也不够全面。比如大部分班级的监督人是班干,而班干本身的自觉性就成为班规实施的不确定因素。
违反班规的处理效能往往不够。过轻过重的处理方法,使得违反班规的同学有的因代价小而屡屡触犯,有的因处罚过重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违反班规的惩处合理性是班规能否顺利执行的重点。
(三)、班主任管理理念的落后
部分班主任管理理念停留在“完成任务”上。对于学生的身心关注往往不够,又因学生职业定向的原因,对于学习上的关注度没有初中时期严格,造成学生入校后的一段时间没有目标感。加上班级人数众多,会忽略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对个体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对每位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四)、学校的区分管理制度缺乏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管理上的区分度不够。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学校往往将这个特殊群体和在校的其他师范生进行同样管理,这就使管理没有区分度,在培养上缺少针对性。
三、定向师范生区分管理的重要性
1、动机不同,管理更应有针对性
定向师范生与五年制大专学生不同,前者是定向培养的学生,他们的职业是确定的,从学习的前提来说,他们不需要为未来找工作而感到焦虑,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能否完成定向培养的合同要求,达到毕业和分配标准,能否顺利履行合同而不因个人原因而违约。所以在管理上更应该侧重合约精神和师范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培养。
2、身心状态和学习特点不同,管理要有侧重点
初中起点的定向师范生不同于高中起点的师范生,他们年龄上是一群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网络资源发展的快速时期,学生们很轻易的就会获得各种信息和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当中不乏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干扰和某些糟粕的思想影响。而他们毕业后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小学儿童,定向师范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未来。所以比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定向师范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在管理当中更有侧重点。
三、关于定向师范生的管理建议
(一)、提高规则制定的灵活性
班规的制定应依据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初中起点的学生,因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和每年出现的新变化,适时的对班规进行相应改变。班规的制定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素质和能力
青春期的学生正是身心逐渐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更需要正确的引领和指导。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和主导因素,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所以,班主任自身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相关学院,学校要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放在培训和培养的首位。认真做好班主任的教育培训工作,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建设一支合格的班主任、辅导员团队,同时,针对学校不同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管理方案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三)、加强家校合作
未成年学生,很多在入校前并未离家住校的经验,独自面对生活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惑和困境。除了班主任需要及时关注、关心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热心的帮助和辅导之外,也需要与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反馈给家长,从家长处取得更多信息,以此能更好的了解和帮助学生。家长也可以给与学生在学校之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通过家校联合,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度过困境。
(四)、学校管理应有区分度
学校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管理制定不同的方案,针对同一专业中不同学制的学生管理制定不同的方案,方案越具有针对性,管理就会越有成效,良好的管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对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五)、管理工作应突出师范教育特点
定向师范生的管理更应注重师范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着重对学生进行师德师风培养,树立为人师表的道德观念。从入校时就应以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严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对定向师范生的管理中需要更多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定向师范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对定向师范生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定向师范生对自身的定位和在校学习的动力和动机,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商姝(1987-),女(汉族),安徽宣城人,硕士,任职于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