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及工作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1期   作者:宁静
[导读] 借助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宁静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借助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人类学传统工作方法——田野工作为基点,切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发现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与田野工作之间的逻辑必然,以整体观的态度看待田野工作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民间舞蹈;获取途径;参与观察;地方性知识 ;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耀眼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块瑰宝。民族民间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根植于中国本土民间,源于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劳动智慧的结晶。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是块待发掘“璞玉” ,舞蹈工作者们是那雕琢的匠人,一经由田野——课堂——舞台的空间转换,沿此发展脉络,几番巧思,悉心雕琢,塑成了这方璀璨夺目的艺术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而绕回源头,发掘自然就绕不开“璞玉”的产地;这发现的过程就是田野工作的活动过程。
        
一、舞蹈田野从历史中走来
        在中国,这种下乡实地考察工作最被唤做“采风”,在秦汉时期就已基本形成,起始主要是“采诗”,采集各方民歌民谣进行加工改编成词曲,中国《诗经》《汉乐府》就是由此方法收集整理而来。有相关的官职人员进行这项工作,是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活动,把民间艺术拿来为己所用,受政治话语权的导向作用进行功利化的改造。是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掠夺。时过境迁,采风的“拿来”主义并不被当今社会所倡导,对于民间乐舞的收集记录呈现盲目之态,对于民间舞蹈尚且处于模仿外部形态的阶段。而田野工作注重“融入”当地生活。以综合学科的角度更为全面多方面的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强调平等学习和交流的理念。“田野工作”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的人类学理论研究,何谓“田野”?人类学中解释为“实地”,田野工作也就是实地考察研究的意思。注重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及他者文化的独特性。
        传统民间舞蹈的传习是口传身授的学习过程,拜师学艺其中的“艺”在老一辈民间舞艺人里更多指的技艺,其展现的灵魂内核与民族生活、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习俗、及民族精神活动等息息相关。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不是描形学步、仅仅模仿外部形态就可以掌握。民间舞蹈的传习不仅需要面对面学习动作,更需要了解动作的由来和文化背景。中国民族民间舞素材的整理工作、教材的编创需要舞蹈家们深入了解当地人文风情,乃至于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都要有所研究。
        
二、民族民间舞与田野工作
        1、舞蹈田野是民族民间舞的直接来源
        民族民间舞蹈以人为信息载体,驱使于丰沛的情感之上,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写,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体动态艺术的研究是“鲜活”的,需要最直观强烈的情绪,最饱满的生活形象,最真实典型的故事情节。而实地考察是作为获取最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和获取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田野工作是民族舞蹈教学、作品的创作素材和题材的直接来源,风格舞蹈教材及民族舞作品都是提纯田野的结果。用本民族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人民最直接饱满的情感,感受民族文化认同的边界,体会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这也是民间舞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2、中国近代民族民间舞: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外象具化,作为民族生活的缩影反映着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是“接地气”的,追其溯源,艺术形象的素材都取自于民间,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为了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尊重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生活性和地方性的特征,深入田野亲身观察;由此可见,田野工作是舞蹈作品创作和教材编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职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桥梁。一如戴爱莲、贾作光等老一辈舞蹈家深入民间取材,创作出《瑶人之鼓》《鄂尔多斯》《牧马舞》等数不甚数的经典作品,终身致力于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研究和普及工作,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民族民间舞蹈田野工作的先行者。

民族民间舞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职业舞蹈家们不断“走下去”和“请上来”。进入民间整理素材是从事民族民间舞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由中国民族民间舞舞种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舞蹈的田野方法
        无论是采风还是田野工作,二者的目的都是对于获取地方性知识。但二者相比,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是目前民族舞蹈研究的最优解。民间舞蹈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民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的高度概括。进入民间实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地方性知识,挖掘舞蹈动作及文化素材。关于地方性知识的获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客观的参与观察法、现场访谈法、模仿学习法、田野记录法的四大方法。
        1、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对于研究者的前期准备提出了要求,事先调查规划路线,进行现有的相关文献整理。联系当地相关人员做好联络工作,为考察工作做好基础,提高效率,免除后顾之忧。避免因为受访谈者记忆的偏差和过度的言语修饰而导致收录的信息有误差,会使得学术有失严谨。参与观察注重“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在本土语言的环境下深入人民生活,在一定长度时间里与其同吃同住同舞。
        2、现场访谈法
        而现场访谈法是以具有亲和力的沟通交流,由浅入深探索当地民俗文化,获取舞蹈资料。以聊天式和命题提问式互补进行,具有灵活性,既要有主题也要给受访者发散思路的机会,畅所欲言或许有意外的收获。掌握问题的结构和内容,注意把控访谈时间和节奏。掌握细微动律蕴含的内在含义及舞蹈表达的社会关系。
        3、模仿学习法
        模仿学习法是舞蹈田野调查最基本的要求,舞蹈更侧重于“深描”身体语言,关注舞蹈本体动态的研究,用身体模仿考察地的舞蹈动作是基本,体验舞蹈活动的整体流程,观察舞蹈所在的空间场域和表演者的社会关系,学会如何使用当地舞蹈道具。但不仅仅停留于身体的简单模范,而是身体语言蕴含的文化再阐释。
        4、田野记录法
        田野记录法是对于在田野中文本、图像、录音及视频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将转瞬即逝的舞蹈动作和民间口述史保存记录下来,整合成资料进行梳理,防止遗漏,方便日后回看,与文献比对细节。音频及文本资料的分门别类规整好,方便整合田野所集资料之后,据需提纯田野信息。
        不难看出,田野工作相比采风而言,既关注田野工作的结果,又要注重信息采集的过程,立足于以“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上尊重“他者文化”的差异,与访谈对象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目前研究异民族异文化最为妥当的方式。
        
        
        
四、结语
        田野工作不仅是为了找到现存民间歌舞中延续的文化原型,在历史传承中寻“根” 溯源, 更是眼观当下的发展做出的选择;田野工作也并不局限于“走下去”,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号召,衍生到了课堂田野,通过把当地老艺人“请上来”,进入教室给舞蹈学生们面对面教学“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不能剥离民间舞的本来特质,发展创新也应顺着“根”脉络生长。文化多元共存的大背景下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民间舞的发展依然不能失其民族特性,发展民族民间舞需要建立在保护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田野工作的舞蹈先行者们在这一点上做出了表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教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融入”当下民间生活,科学合理地挖掘各民族民间舞。过程中历史与当下、生活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交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有着科学的启示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8
[2]熊芳.浅谈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及发展[J].大众文艺,2010(05):197.
[3]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20-23.

宁静 女 1996.12.4 湖南 舞蹈编导专业硕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