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家琦
[导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困扰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

        李家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困扰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阻碍高校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影响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毕业人数不断上升,劳动力市场要求持续增高,大学生就业情况愈发严峻。面对不利局面,本文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保障;就业;大学生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本科开始了全面扩招,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毕业生规模大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的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毕业生价值的实现,也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与国家是否可以全面展开人才强国战略存在着密切的关联[1]。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保障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毕业生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持续上涨增加企业财政负担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态长期出现。一方面,强化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强势地位,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部分用人单位不愿主动为尚无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缴纳社保。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也是影响用人社会保障实施的重要原因。随着企业用工成本增高,社保基金的支出对部分用人单位来说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受制于现实情况,用人单位会选择其他福利代替缴纳社保,节省用工支出。
        (二)“社保无用论”的广泛传播给予企业逃避借口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一些“社保无用论”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契合一些想要缩减用工成本的企业。部分用人单位利用“社保无用论”的影响,变相逃避缴纳社保的义务,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开脱理由。事实上,社保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那些利用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匮乏特点,逃避社保缴纳义务的用人单位,是以损失自身的长期经济效益为代价的。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降低就业稳定性
        随着新兴行业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求稳”不再是大学生择业的必要条件,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等因素逐渐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重视。灵活的就业选择降低了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这使得相关用人单位不愿将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处理因人员变化而带来的复杂的社保频繁变动上。因此,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代替缴纳社保就成为灵活就业模式下一些用人单位的最优选择。
        三、毕业生就业保障不完善的负面影响
        (一)削弱毕业生工作安全感
        工作安全感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社保实际上是对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双方的一种保护行为,也是增强双方工作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在获得基本保障之后,大学毕业生等劳动力群体在工作中便少了后顾之忧,会尽心尽力地为用人单位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同时,用人单位也会收获长远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效益,为节约用人成本而不愿为大学毕业生缴纳社保,这种行为严重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本单位的归属感,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安全感。


        (二)降低毕业生就业积极性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快速增长,严峻的就业形势消磨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而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则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十分重要的非收入因素,如果缺乏合理的社会保障,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对就业丧失信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对其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的权益有正向影响,一旦相应的权益没有得到满足,不仅会挫伤其就业积极性,也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稳定和安全的长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造成大学毕业生主动思考并选择新的就业去向,推高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最终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下降。
        (三)加剧用人单位人才流失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未止步,在快速更迭换代的浪潮中用人单位也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对于一个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吸引拥有高水平的毕业生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会制约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造成市场竞争力的日益下降。研究表明,任何用人单位的发展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挑战中存活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用人单位若不为大学毕业生缴纳社保,会直接造成本单位人员流动性大,生产力不稳定,导致其抵抗风险能力弱,也就加快了其被市场竞争淘汰的速度。从长远利益角度看,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大学毕业生缴纳社保所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政府助力,完善保障体系
        我国社保的缴纳方式是以用人单位缴纳为主,个人缴纳为辅[3]。政府可以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缴纳社保的基本参数,缓解用人单位的压力。此外,政府可以给予中小型企业适当补贴,这样一来,不仅让中小企业在参保后仍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被雇佣的劳动个体得到基本保障。稳定的社保预期可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稳定性,减少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频繁流动所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和人力资源浪费。
        (二)中观层面 :高校支持,抓好就业教育
        对于高校而言,切实抓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需要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走向,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有保障的就业,以及什么是高质量的就业。高校不应仅仅将目光聚集在毕业生的就业率上,而要从根本上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确保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模式、就业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清晰的认知。此外,高校在邀请用人单位入校招聘时也应加强资格审查,不能因对学生就业岗位的渴求就对用人单位来者不拒,要对用人单位多方面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微观层面 :企业扶助,提升员工归属
        为劳动者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基本义务。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为雇佣的高校毕业生足额缴纳社保,避免发生只顾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的情况。此外,用人单位在依法缴纳社保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大学毕业生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有生力量,若能尽早形成对单位的归属感,不但能调动其工作上的主动性,更能激发其创造性,进而更加高效地为单位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个人层面 :自身强化,学习就业政策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段历程,也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这算时间处理学习专业课程,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凸显自身优势,赢得到一席之位。此外,高校毕业生也要主动加强对劳动就业保障法律、政策和体系的学习,积极搭建全面完善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合理合法地捍卫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付琼.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8):168.
[2]李功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曹传帅.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D].济南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家琦(1997-),女,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