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苻坚民族政策论前秦分裂的原因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1期   作者:桂天翔
[导读] 前秦建立之时,特别是苻坚上位之后,对五胡十六国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桂天翔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前秦建立之时,特别是苻坚上位之后,对五胡十六国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推行的民族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民族相互仇恨的状况,但是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许多以往的民族政策却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成为前秦迅速分崩离析的导火索,而其主要的原因却是苻坚引以为傲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 苻坚 ; 民族政策 ;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我国政治局势最混乱的阶段,不少民族纷纷在中原王朝建立政权,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复杂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其民族融合也在艰难地进行。
        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王室之间的互相杀戮,严重损害了西晋的国力。且《晋书》:“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魏书》:“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可见各个民族被奴役的情况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公元316年长安终失守,西晋灭亡。在如此残酷的民族危机中,西晋终于淹没在各个民族的征讨之中。
        在前秦之前,不少民族政权还采取了胡汉分治的政策,这种制度方便管理不同的民族,对民族矛盾的缓和也有帮助。但胡汉分治政策对于一开始朝初安定的局面来说,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这是不可否之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所带来的弊端就随之出现。民族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突出,而十六国时期胡汉敌视的现实,也严重地影响了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不利于长期和平的政策:
        (一)怀柔政策
        《晋书》:“姚苌随兄襄征伐为苻坚将”姚苌本身就是羌人,跟随自己的兄弟一起叛乱,后降于苻,及襄死,苌率诸弟降于苻坚,苻坚也接受了他。《晋书》:“是时慕容垂避害奔于坚,王猛言于坚曰:‘慕容垂,宽仁惠下,人之杰也。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坚曰:‘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慕容垂功高震主,被迫逃亡前秦,虽有王猛劝其斩杀,但苻坚还是力排众意将其收为麾下。苻坚生性仁慈,即使叛逃于他他也不计前嫌,只要肯改过就一律任用,对待本部族叛逃最多也只是流放,没有将其杀害,虽这对民族首领来说这是一种笼络,但对于进一步消弭民族矛盾是有帮助的。
        苻坚的这种怀柔政策确实遭受了许多人的非议,如:朱元璋言:“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苻坚其采取怀柔政策的原因无非有二:1.消弭民族之间的矛盾,2.度过前期的危机在中后期,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政治形势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至少是北方统一之后应该迅速改变这一政策,这种鱼龙混杂的队伍里面在前秦很容易导致墙头草心理的暗长,这种思想特别在后期内部叛乱时愈演愈烈,不断有之前通过怀柔而招募的将士叛乱,这是苻坚所料想不到的。也是前秦所承受不起的。
        (二)移民政策
          []移民政策也是苻坚所推行的政策之一,《晋书》:“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陈留、东阿万户以实青州。诸因乱流移,避仇远徙,欲还旧业者,悉听之。”苻坚的移民政策对于民族融合来说,确实是有利的,虽然苻坚对于外族的真实意图是监视,甚至是掌控,却是对于当地民族人口结构的改变是有利的。后来发生的事,似乎早有灵验。《晋书》:“坚之分氐户于诸镇也,赵整因侍,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劳旧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语阿谁!’坚笑而不纳。至是,整言验矣。”
        而在军事上 ,对前秦的军事力量来说是一种削弱。苻坚将自己民族的人派向远方,相当于派遣诸侯封地,这种做法难免会使得自己宗族内有野心的人暗自蓄力。这会极大的削减整个国家的向心力。况且氐族到各要地,必然会和当地民族产生很多矛盾和纠纷,这又和苻坚原来的初心相违背。苻坚的本意是减少旧部族对自己政策的影响和打击和民族的势力,但效果并不好,不仅削弱了关东的军事优势,还增加了民族矛盾的隐患。这是苻坚的移民政策所被后世诟病的地方。


        
        (三)羁縻制度
        《左传》载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对非中原地区的不同民族产生了防范心理,这就是所谓的华夷之辩。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及文化的传播,不同的民族之间虽还是有不小的差别,但是汉化的步伐却在逐步加深,不同民族对于汉文化的认同也在趋于一致,这也是实行羁縻制度的先导条件。
        苻坚延续了秦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不得不说羁縻政策是很有效果的,如对待凉州西陲氐、羌,苻坚也采取同样从“夷狄应和”出发,以“抚谕”为先。“曷飞忿其恃险不服,纵兵击之,大掠而归。坚怒其违命,鞭之二百,斩前锋督护储安以谢氐、羌。氐、羌大悦,降附贡献者八万三千余落”可见,苻坚的羁縻制是很得民心,大受拥护的。”
        但是苻坚的羁縻政策和唐太宗的羁縻政策所处的环境又有区别,隋朝开始对西域等地方的笼络还为唐朝提供了少许基础,唐太宗时期天下一统、国力强盛,各族没有势力去挑战这个庞然大物。唐朝初期灭东突厥,还取得了对吐蕃、吐谷浑、高句丽、龟兹等地的军事胜利,唐朝的羁縻是建立在军事威慑力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唐朝统一了中国,有这个地理政治基础。其政治稳定,财力充厚,可以迅速地扑灭任何一个反叛的苗头。反观前秦时期,靠着怀柔政策笼络民心,暂时统一了北方,南方还有东晋数次北伐,政局不稳定。这样的羁縻政策很容易演造成养虎为患的下场。
        《晋书》:“时匈奴左贤王卫辰遣使降于坚,遂请田内地,坚许之”......“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卫辰举兵叛,率众二万攻其杏城已南郡县”匈奴能迅速地掀起反叛的大旗,还是由于在羁縻制度中,苻坚仍然保留了各个民族的部落兵制。这种羁縻制度会使得这些士兵依然无压力的呼应首领的号召力,在一场大战的失败阶段很可能变成暴乱的隐患。
        
        
结语
        在民族大融合阶段,苻坚的民族政策确实是符合历史的潮流,其对民族融合的贡献虽比“天可汗”稍逊一筹,但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他摒弃了其他民族推崇的“胡汉分治”以及歧视除本民族外的其他民族的政策,使“混六合为一家,同有形于赤子”,对历史贡献极大。但其在为迅速稳定政局时,仍然保留了各民族的在本地的自治权,为帝国的统一埋下了隐患。田余庆先生对此还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苻坚之兴, 兴于他缓和了民族矛盾;苻坚之败,败于他远未消弭民族矛盾。”苻坚在位28年,创造了一个看似民族团结、和睦的景象,而其背后却是暗潮涌动。其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淝水之战如同揭开了前秦“民族和睦”的骗局,使得北方再一次迅速地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政局。

        
        
        
        
        
        
        
        
        
        
        
        
        
        参考文献:
[1]房玄龄、褚遂良:《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4] 沈玉成:《左传译文》,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 陈琳国.论前秦政治制度与民族政策[J].华侨大学学报,2007(02):70-78.
[6]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