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霞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
引言:马克思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也就是说,当历史发展到了某一阶段就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意识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建构起了以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为终极价值的文艺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国家领导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过了两个阶段:列宁、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
列宁、毛泽东时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时代。当时,摆在无产阶级政党面前的中心任务,是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设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和毛泽东很自然地把文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用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48页。]。革命文艺既是在这种意识之下的必然产物。
革命文艺与革命活动密切相关,地方的革命文艺更是与全国的革命形式紧密相联。
一、皖西革命文艺的起源与发展
革命文艺与革命活动密切相关,地方的革命文艺更是与全国的革命形式紧密相联。高语罕等于1918年9月筹建起“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三农”一经成立就成为当时皖西地区思想进步的堡垒,学校里汇聚了一批思想进步的老师,他们成立爱国剧社,指导学生演出《朝鲜灭亡惨史》《不平鸣》《新家庭》等文明新戏,意在以这种方式宣传革命。皖西还走出了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叶集的“未名四杰”[ 叶集“未名四杰”即: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四人。]等许多在文学领域开展对敌斗争的革命者,他们以笔为器发时代先声,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革命活动的不断发展,催生了革命文艺,革命文艺也对革命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皖西革命文艺在革命年代。皖西一直是片革命的热土,从收录于《皖西苏区文化史》中的革命歌谣就可见一斑,其中收录的300多首革命歌曲里,内容丰富地记录了革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几乎无事不成歌。近代以来,皖西地区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十分残酷。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方式主要有雇工、地租、高利贷等。地主除向佃农收取租课外,还要收取很多“小课”,即凡佃户种什么、养什么都要向地主“送节礼”。高利贷剥削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狠毒的是“印子钱”和“买青苗”。1926年皖西籍革命文学家蒋光慈发表的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民国四年,我乡不幸天旱,一直到五月底,秧禾还没有栽齐。是年秋收甚劣,不过三四成。当佃户的倘若把课租缴齐与主人(我乡称地主为主人),就要一点儿也不剩,一定要饿死……最后一条路不是自杀,就是卖老婆。”当年皖西有一首《妇女诉苦歌》中有这样两句:“任人欺(哪个)任人打,任人卖成银(哪哎呀),妇女的苦处似海深。
”
同时为了传播革命歌曲,加强革命思想宣传,中共皖西北临时特委等党组织创办的宣传刊物有《苏维埃》、《红旗报》等。1932年2月在金寨南溪出版的《红日报》为日刊,报头“红日”二字套红,共设四版,其中刊登的最新的革命歌曲,对于宣传革命歌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影响很大。除此还有生动活泼的戏剧和形式多样的绘画,无不记录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二)皖西革命文艺在建国以后。1982年著名词、曲作家王和泉、雷远生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皖西金寨县采风,创作出《再见了,大别山》与《同志哥,请再抽一袋烟》等共六首歌曲组成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编入音乐艺术片《将军的摇篮》曾在央视1套播出。革命文艺不是只存在于革命年代的,在建国以后革命文艺继续发扬了它本身的革命特征,带有浓郁的革命情怀,抒写了一代人的革命史诗,架起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传承的桥梁。
二、皖西革命文艺与共产党人初心
(一)揭露黑暗、唤醒民众。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有《穷人泪》、《农民伤心事》等;如话剧《反动派与白军吵嘴》;小歌剧《卖柴》;庐剧《红军小辞店》;活报剧《赶走日本强盗》等,皖西各级党组织无一不充分认识到戏剧的传播影响在革命宣传中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二)发动群众、扩红参军。如话剧《推翻旧世界》等;歌曲有《送郎当红军》等,其中1929年根据皖西本地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更是唱红鄂豫皖,后来这首歌随着红四方面军一路走一路唱,有红四方面军脚印的地方都留下了桂花的芬芳。
(三)一切为了人民。皖西革命文艺在革命年代起源,在建设年代发展,在新时代也同样会有新的风貌,但是无论它如何发展就如同共产党人的初心一样不曾改变,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艺汇聚一堂才使得文艺的天空星光明媚。
三、弘扬皖西革命文艺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传承、精神风尚。皖西革命文艺一路走来,始终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代表了皖西人民的精神风尚,革命情怀永不忘。纪录片《上将洪学智》的主题曲《将军行》,阎维文演唱,本土词作家王洪彦作词的《守望大别山》都是唱出了新时代里对革命前辈的礼赞。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二)为民宗旨、鲜活教材。不管是毛泽东主席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首先从思想上要认清楚“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不管是党性教育、学校教育还是普通民众的教育,革命文艺都是鲜活的教科书,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的文艺内涵,起着其他各种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项目基金:2020年六安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成果LA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