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家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上海市,200231
【摘 要】对中职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契机。针对学生工学交替初期出现的岗位不适应、畏难情绪、人际障碍等问题,探索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和企业为支持的三维系统,形成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并取得了劳动教育的积极成效。
【关键词】工学交替;劳动教育;家班共育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相比其他大中小院校,中职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训教学就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利契机。但在校内专业实训期间,由于校内实训场地跟真实的企业岗位存在较大差异,加上考取技能证书的压力,学生普遍更加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技能操作,教师难以引导学生将实训教学与激发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结合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因此,学校还需深层次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工学交替、家班共育,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途径,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一、工学交替的内涵及“家班共育”背景下的劳动价值教育
(一)工学交替的内涵
工学交替,实际上是中职院校为了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途径,深化产教融合,在第三个学期与对应企业开展的一类常规项目,学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打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产业劳动能力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工学交替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本质是拓展学生的劳动时空,不局限于从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家班共育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价值
1、确保教育影响一致,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家庭的劳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现今独生子女较多,家长溺爱孩子,不愿意让学生承担家庭劳动,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家庭的劳动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做做家务,没有充分调动和利用家庭外的社会资源。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参与生产劳动,拓宽“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渠道。班主任结合学生具体实践情况,整合企业、学校、家庭的三方面教育因素,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以教师本位和家长本位,共同帮助学生发展成才。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动手实践,在生产劳动中出力流汗,切身体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体会父母辛勤工作的艰辛,学会感恩,从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劳动积极性。
2、共同完善劳动评价机制,发挥最大教育效益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成果较易量化,例如可以明确规定生产劳动时间与生产劳动任务,要求学生能够高效、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发放工学交替记录手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阶段的工学交替总结;带教师傅如实地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坚持完善相关的档案记录等。同样地,这种量化劳动成果的方式,也可以带入家庭生活与班级日常,家务劳动、教室清扫等等,引导学生时刻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情境中,正面体会劳动的成就感。
总之,在家班共育的工学交替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考核内容,根据考核标准,完善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至关重要。
3、提高合作共建共生的教育意识,丰富家班共育内涵
学生在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突然进入顶岗实习、跟岗实习阶段,由于部分岗位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对岗位的不适应往往导致学生叫苦不迭,家长仅寄期望于老师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让学生积极进行生产劳动,这明显是存在问题的。
工学交替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前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领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有利于后期学生平稳过渡至实习阶段。学校和家长基于具体学生工作情况及时沟通,积极寻找正面引导的对策,不仅提高了家班合作共建共生的教育意识,也有利于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谐亲子关系。除此之外,针对相当部分中职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现状,工学交替所获劳动报酬,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以上这些,都能够争取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促进家班共育内涵的拓展。
二、依托工学交替,基于家班共育实施劳动教育实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和企业为支持的三维系统,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要求学生做父母的助手,做同学的帮手,做自己的管理者,做班级的参与者,做企业的创造者;掌握劳动技能,强健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健全人格养成。
(一)联合家庭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提升学生认识水平
在工学交替前期准备以及总结阶段,抓住一切有效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完善劳动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岗位意识。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劳动最光荣”等要求,组织班级学生以模拟直播间的形式,开展了“中国梦,劳动情”的主题教育,并邀请学生家长进入直播间观看、互动,分享、提出宝贵的感想与建议,形成有效的家班联动。除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外,笔者还借助微信与家长进行线上沟通,利用腾讯会议,召开家长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家班共育的良性互动。
由于笔者自身是云南班班主任,因此在活动中,注重将学生在家乡参加的种茶、种花劳动与企业的劳动融合起来,从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三个层面逐层分析劳动的价值,让学生从现场品茶、赏花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美,并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辛勤劳作,使其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再以全国劳模的事迹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一步步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岗位劳动者。学生纷纷表示:参与系列主题班会,自己对劳动更加认可,态度更积极。
(二)引导家长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明确准劳动者身份
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在校学生,亦是企业员工。两个角色集于一身,往往会产生心理冲突,有的学生仅以“学生”身份对待工学交替,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岗位有意见;有的学生则仅以“员工”身份对待工学交替,对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斤斤计较。因此,引导学生摆正心态,认识到自己是准职业人、准劳动者是班集体教育以及家班沟通中的重要内容。
笔者通过定期下企业和日常微信沟通,注重关心学生工作中的辛苦,倾听他们的“委屈和抱怨”,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对学生正面引导,强大内心,认识到自己是准劳动者。同时,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反馈,一方面观察学生在家庭中的变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引导家长宽慰、鼓励学生,让家长以身作则,对于学生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针对学生怕苦、脱岗等实际问题,建议家长拍摄一些自己平时劳动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父母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生产劳动后,加深对家长工作岗位和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工学交替的正确认识,作为正式的岗位工人,走进社会生产领域,彰显自己的劳动价值;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源于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和积累,只有踏实的劳动才能收获成功,营造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家庭氛围。
(三)以榜样的力量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家长鼓励学生自信心
在工学交替期间,作为班主任的我与企业负责人、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形成三方共育的稳定局面,保证三方信息的透明、流通,及时解决学生工作中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注重挖掘企业优秀员工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多向自己的带教师傅、班长和其他优秀员工学习,鼓励学生多看、多问、多学,告诉他们企业前辈和带教师傅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吃苦耐劳、踏实进取密不可分,要以他们为榜样,在企业中诚实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实现劳有所得、劳有所获。
同时,笔者定期与学生主管领导沟通,了解学生在岗位的表现,并拍摄视频,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在劳动主题教育课上播放,让学生听到企业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更重要的是与家长进行分享,鼓励家长经常在班级群里发语音,或者分享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事迹。学生在群里与自己的家长互动,班级群里逐渐热闹起来,家长提供的全国劳动模范张良的素材还成为了班级劳动主题教育的典型案例,鼓励家长积极赞美自己的孩子,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更好地完成工学交替任务。
通过和企业劳动榜样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学生能够更加的理解劳动者、认同劳动者和尊重劳动者,有助于学生学习优秀劳动者身上的劳动品质。
(四)开展劳动成果展示,联合家庭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生产实践任务卡”,将月任务拆解成周任务,将周任务分解成日任务,通过打卡的形式对学生每天的劳动成果进行督促和评价。同时,引导家长将日常家务也设计成“任务卡”的形式,家班共育,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够量化劳动成果,时刻具有劳动意识。每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成果的展示,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成果,反思不足。学生纷纷表示:“看到自己每天、每周的生产劳动成果,终于摆脱了从前对家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颇有成就感,每天都相互比着看谁完成的任务多,在企业的生产劳动竟也颇有趣味性。尤其在得到父母的肯定、老师的嘉奖以后,自己感到无比的光荣。” 通过分拆任务打卡和劳动成果展示,学生的劳动兴趣更浓厚。在具体进行生产劳动时,通过动手实践和辛勤付出,亦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而在家庭层面,笔者利用每周下企业的机会,拍摄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照片和视频,即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任务,看见学生认真工作的照片和视频,家长表示:知道孩子在干什么,我们心里踏实。孩子碰到困难在所难免,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一辈子的财富。以实际成果,改变家长对于孩子溺爱的态度,家班目标一致,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三、依托工学交替,开展劳动教育成效初现
工学交替中,以学生为本,整合学校、企业、家庭各项资源,重视劳动认知,夯实劳动教育内涵,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学校-家长-企业-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学生进步令人欣慰,劳动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家长学生成功完成角色转型
经过前期的磨合与不断沟通协调后,学生基本适应了工学交替的生活和劳动的强度。目前,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学生不管是在仪容仪表还是在心理成熟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部分学生在工作之余,尝试自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社群运营等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更好地融入准职业的环境中。班级学生更加自信了,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清晰的定位,成功实现了由“学校人”到“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除了学生,家长的角色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出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家长面对学生往往是一个保护者的形象,经过“工学交替”,家长也完成了角色的成长转变,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看待,面对荣誉时自豪赞美,面对挫折时也能鼓励安慰,以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工作劳动,更好地与学校合力,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二)企业、家长高度认可学生岗位表现
班级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后,即展现出了劳动者吃苦耐劳的本色,在岗位历练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在生产流水线上以及其他岗位上的学生业绩考评良好率、优秀率超过企业平均水平。
企业生产部负责人高度认可学生的工作表现,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提升学生的职业满意度,“企业-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得到的认可与荣誉,也让家长感到欣慰与自豪,对学校“工学交替”的项目更加认可。
企业的良好评价,家长的赞美鼓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所回报的;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快乐,提升了劳动积极性;具体参见图1。
(说明:前测即工学交替前;后测即工学交替后)
从图1可以发现:23位学生(占92%)认可劳动是需要付出辛苦汗水的;全部25位学生看到了劳动的价值,如自己工学交替的工资、自己在社会生产环节中的价值等;20位学生(80%)切实体会到辛苦劳动之余的快乐;其余5位学生还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引导。
(三)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在工学交替小结期间,结合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综合学生职业兴趣,开展了“我和未来有个约会”、“二十年后再见面”等主题班会,引导家长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我班5个学生计划毕业后开设网店,销售花卉系列产品;有3个学生计划毕业返乡后,承包附近茶园,建设美好家乡;还有15个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参与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
(四)促进教师完善家班共育平台
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在跟进学生“工学交替”项目、处理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工作的主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学生,能够更多地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出思维误区;面对家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家班共育的有效资源,开展交流活动,想方设法架起家班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内心逐渐强大,从不知所措到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大飞跃。
工学交替的生产劳动教育让学生、家长和教师紧密关联,把以往劳动教育中的单一灌输变成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的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和快乐,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家班协力,赋予包括家务劳动在内的劳动教育新鲜的活力,开拓了学生思想的视野,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增强了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构建家班共育平台,利用工学交替契机,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夯实新时代中职生的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技能,促进职业发展还会经历新考验,如何未雨绸缪,教育先行,强化劳动教育的自我评价,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01版
[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30).
http://www.gov.cn/xinwen/2016-04/30/content_5069413.htm.
[3] 马虹 王舵.新时代劳动观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46-47.
[4] 章程辉 肖娟.“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模式与路径探析[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1):208-212.
作者简介:
孙鹤家(1987-),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硕士,任职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思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