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彩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一、关于构成课程
科学与艺术越发达,其基础便显得更为重要。学术的发展使得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然而,分工越细,跨学科的问题就越应受到重视。①
构成系列课程是多个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丰富专业能力的立足基点,可以说它是基础的“基础”。这一系列构成基础课整合了形态、色彩、材料、构成方法等设计实务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形态构成》是一门钥匙课程,它所传达的设计思维方法贯穿于形态造型设计的始终,同时也是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训练过程,是专业设计程序与思维方法训练的预习课程。
二、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
创新性,或称作启发性,即“发明创造的艺术”,必须在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②作为一位设计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能力,找到自己创新点之所在。教学改革项目根据大学一年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刚进入大学课堂的学生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状态下,转变封闭应试学习模式为开放学习模式,这对于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长远目标就显的格外重要。因此,在开展专业教学内容之前,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相对于大学之前的学习思维模式有变化的地方。
1、改变习惯认知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从封闭应试学习模式到开放成长学习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转化教学角色关系,把接下来的学习矛盾或困难理解成丰富设计体验的重要过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分数的获得和主观努力有密切关系,而非仅靠作品的呈现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仅就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督促,并体现在平时成绩的分数。
课程实践中导入阶段的讨论问题:“一件量产成衣设计的成功与否由谁来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模拟设计项目语境,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消费者而非企业的决策人,课程成绩的评定取决于过程而非仅靠作业成品。
2、了解一些人类大脑认知的规律和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分解观念束缚对学生造成的创新障碍。
事实证明学生在专业入门阶段,人本教育环境,放松、开放的思想,更有利于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这种独特的创新能力才能成为未来设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教学角色的转换增加学习主动力,教师主导转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强调学习是学生的知我建构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向学生提问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教学过程中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发掘个人的天赋,巩固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创新的能力,使之适应当代多元化的设计工作。因此教学上引导学生总结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风格,在教学效果上呈现丰富多彩的设计作品,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设计作品在成为作品之时,本就是双刃剑,因此课堂练习的针对个体的评价,都会有积极或消极的一面。不同个体的作品的评价丰富了学生的视觉经验,带来更多良性积极的竞争。此时作品不再有好坏之分,学生们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收获到个体之外更丰富的设计体验。
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和理解成功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作品,高效扩充和丰富视觉语言。同时在设计项目或转化情感为视觉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作品背后的思想,探索作品的秘密,这个过程不排除临摹或部分有针对性视觉语言的研习。但学生的创作作品是绝对不允许出现模仿或抄袭的现象。
3、改变观察方法,建立传统价值观,找到丰富的创新资源。
从本土文化开始当代设计的尝试,可以让学生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素材或资源。从学生们熟悉的本土文化开始,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重构,转化成为具时代特征无语言障碍的设计作品。教学实践中会通过一些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创新再设计的练习。
(1)田中一光为什么被誉为国宝级设计师?
(2)你看徐冰的作品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的作品使用了哪些传统视觉语言和构成方法?
(3)色彩构成重构练习:以中国传统纹样为素材,重新构成既有民族风格同时兼具时代特点的平面作品。
三、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PSAF教学方法
PSAF教学法是以人本教育为中心开展的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
P:专业问题。
从专业的问题开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态构成是学生入学第一阶段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活动过的开展应该尽可能模拟项目工作进行,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原动力。
教学案例:点的构成练习-点和空间的关系
作业要求:只用黑白两色,一个抽象的点和一个矩形空间,做某品牌越野车广告招贴设计,尽可能夸张表现消费者情感诉求。
S:科学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作品的局限性往往会受到知识结构,人生经验,教育经历,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通过科学调研和数据统计,避免个体认知局限,收获更准确的设计体验,从而为设计作品的决策提供有力证据,建立专业自信和创新的动力。
教学案例: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课程导入部分,统计40-50岁男士的色彩偏好。
在做调研之前,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同学第一反应就是黑色、蓝色之类的高纯度冷调为主的色彩属性。他们会想到自己和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男士的着衣印象,用自己的有限经验回答问题,但事实呢?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做调研,统计结果表明这类人群的色彩偏好是暖调高明度占主导,这与学生凭经验获得的认知相差甚远。
科学理性的获得设计证据,在基础教学阶段,养成良好设计习惯,避免个人经验局限带来的困惑,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思路。
A:知识应用。
把知识转化为经验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专业练习获得的。
课堂练习:线的情感语言体验-用不同的线描绘不同性格的同学头像。每名同学用二十几种线描绘了二十几名形象性格各不相同的同学。实践学生们总结到:通过描绘的尝试,体会到线有粗细、直曲、虚实、肌理等的多种形态,体会到不同形态的线它所传达的不同的情感特征。他们总结出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构成视觉元素-线这部分的知识要点,这样获得的知识和教师讲授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F:反馈。师生课堂互动的及时反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实际意义。在教学中分解知识点,尽可能一个知识点安排一个实践活动,例如在形式美法则学习过程中关于有美感的比例,学生们能说出来的就是黄金分割,但是当提问谁在绘画作品或设计作品中应用过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做到。我们会安排在笔记本绘制黄金分割的效果,进而再延展出有美感的比例关系-斐波那契数列等其它比例关系。教师通过分解知识点并及时反馈同学的练习效果,达到高效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基础课的教学,既要尊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规律,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时代、地域以及不同的培养方案有所适应,这也正式笔者教学改革实践的初衷,找到适合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同时适合地方经济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法。
①朝仓直巳[日]:《艺术 设计的平面构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5页。
②克劳斯·雷曼[德]:《设计教育 教育设计》,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6月版,第4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大连工业大学教级教改立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形态构成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LX2018136)
【作者简介】
冯彩(197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设计基础。